7月16日,溫州市安全生產共治共享現場會在甌海召開,全市安監系統相關負責人現場觀摩甌海共享安全新模式,學習安全生產互助管理聯盟運作經驗。當天下午,瑞安市安監局、甌海區安監局分別作安全生產新模式的經驗介紹,各縣(市、區)、省級產業集聚區安監局在會上交流發言。
甌海:推出共享安全新模式
搭建平臺,實現社會與企業間共育安全人才等
專家為傳統產業安全生產把脈問診對癥下藥
現場會分為德賽集團有限公司和鑫盛環保安全技術有限公司兩個會場。
觀摩團一行先來到甌海區德賽集團有限公司,參觀德賽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了解企業生產經營與運行管理狀況;在鑫盛環保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觀摩團了解該公司在甌海區中介服務12350模式中開展中介服務的經驗做法。
據悉,甌海區企業有著低小散的產業特點,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相對匱乏、安全技術推廣相對緩慢滯后。為推行安全生產行業共治、打造共享安全工作模式,從2016年開始,甌海區安監局、工商聯聯合各行業協會創新安監工作社會化服務,推出共享安全新模式。
“我們動員了21個重點行業協會(商會)、2742家會員單位,搭建安全生產共建共治共享平臺,實現社會與企業之間共育安全人才、共學安全標桿、共享安全信息、共辨安全風險、共推安全技術、共除安全隱患。”甌海區安監局局長陳宏說,在共育安全人才方面,該區已有14個行業協會共聘請109名專家,組建行業安全生產專家隊伍,為傳統產業安全生產把脈問診、對癥下藥。
此外,甌海區還率全市之先出臺中介機構網格化服務1+3文件,以安監云為載體,通過網格劃分、資質審查、服務評價、資金管控、記分管理、職責捆綁、平臺交流等實現服務全過程痕跡化管理,服務質量持續改進。
瑞安:試點安全生產互助管理
企業互查互學互助,相互學經驗查隱患
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會安全”
據瑞安市安監局不完全統計,瑞安市市場主體達13.4萬家,僅生產性生產經營單位就逾2萬家。但產業結構相對低小散,安全生產管理水平相對低下,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量大面廣、隱患眾多,而安監人員力量薄弱,這都是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的難題。
2015年初,瑞安市幾位老安監干部提出“安全生產互助管理”新思路,企業間通過互查、互學、互助,相互汲取管理經驗、相互排查事故隱患,走出一條社會化服務的新模式。目前,瑞安市已成立云周、莘塍等鎮街和瑞安全市危化品企業等13大聯盟,覆蓋企業達600余家,互查互改各類安全隱患或問題近5000項,輪訓人員2000余人次。試點以來,各參盟企業均未發生安全生產責任事故。
去年7月,華邦印染產業有限公司加入了瑞安市印染行業(南濱)安全生產互助管理聯盟。“在該聯盟沒成立前,各印染企業的安全生產意識相對薄弱,在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方面的自覺性不夠,通常都是等著上級單位來檢查。”華邦印染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文進說,該聯盟的成立實現企業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和“我會安全”的轉變,實現企業間安全管理資源的共享互補和比學趕超,也讓他對企業安全生產的探索更有信心和動力。
我市鼓勵各地積極搭建本地安全生產共治共享平臺
建立一批互助管理聯盟、發揮一批行業協會(商會)作用、
樹立一批標桿(示范)企業、培育規范一批服務機構
打造安全生產共治共享新模式是2018年全市社會體制改革重點項目。記者從現場會上獲悉,未來我市將建立一批安全生產互助管理聯盟、發揮一批行業協會(商會)安全生產作用、樹立一批安全生產標桿(示范)企業、培育規范一批安全生產服務機構,打造安全生產共治共享新模式,著力破解安全生產“企業不會管、基層管不好”難題。
市安監局局長賈煥翔說,將鼓勵各地積極搭建本地安全生產共治共享平臺,實現社會化服務信息的公開、透明、對等,為企業提供更多便捷途徑、更多可選方案。“充分對接與借力基層治理‘四個平臺’與全科網格建設,利用全國安全生產宣傳教育‘七進’活動試點契機,推進安全生產社會共治,打造安全生產共治共享新模式。”(記者 謝賓祥)
揚州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8% 資增速列省第一
2017貴陽大數據及網絡安全攻防演練觀摩總結大會舉行陳晏倪光南鄭建華講話郝葉力點評
動漫與陶瓷牽手亮相瓷博會令人期待
市審計局春節前夕為幫扶村送健康送溫暖送文化
景德鎮古城路段“白改黑”工程已順利完工
我市舉行安全生產共治共享現場會
天氣丨湖南晴天登場大霧來擾 氣溫逐步回升
廬江縣召開引江濟淮工程推進會
李亞蓮出席市工商聯(總商會)六屆四次執委會議并講話
無錫市氣象臺2018年5月21日17時發布的晚間天氣預報
我省電子健康卡正式啟用
輝縣市城區及環線道路保潔市場化服務采購項目招標公告
淮安警方破獲一起跨國網絡賭博案 涉案金額5億元
新田縣足球協會正式成立
積極落實“無還本續貸” 全力助推小微企業發展
紹興舉辦道路客運突發事件應急演練
鹽田區中英街:改革新征程再出發
公安局:部署開展見義勇為“宣傳周”活動
本月起社保繳費基數調整
首站救護培訓聯合督導進高校, 助推“健康紹興”建設再創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