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通過三級甲等醫院現場評審,填補了該區沒有三甲醫院的空白。在有著八十多年歷史的二甲醫院梅縣人民醫院原有的良好基礎上,2014年10月正式啟用的粵東醫院,在短短不到四年時間,管理水平、醫療質量與安全、信息化水平、便民利民措施落實就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些進步離不開梅縣區委區政府對于建設衛生強區的大力支持。
近年來,梅縣區突出“以人民為中心”工作理念,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在發展首位,切實對接群眾健康需求,補短板、強弱項,落實健康扶貧工程,持續改善醫療服務水平,積極踐行“健康中國”戰略,以建設衛生強區為目標,深入實施健康梅縣計劃,促進衛生計生事業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通過三級甲等醫院現場評審,填補了該區沒有三甲醫院 的空白(粵東醫院供圖)
加大投入夯實基礎
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技術,是醫療服務的核心。對于長期工作在山區的醫生們來說,中山三院帶來的新技術尤為明顯。近期,粵東醫院耳鼻咽喉科在中山三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楊欽泰教授的指導下,成功開展梅州地區首例經鼻內鏡內外聯合徑路額竇乳頭狀瘤切除術,效果顯著。在創“三甲”的過程中,粵東醫院不斷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加大醫療技術設備投入,努力為市民創造更優質的就醫環境。下一步,梅縣區將以成功創建“三甲”醫院為新起點,推動大學附屬醫院與地方醫院共建緊密型醫聯體等新生事物發展,在柔性引才用才、打造地方特色專科、醫養結合發展健康產業等方面持續探索,更好滿足梅州山區、大粵東地區群眾的健康需求。
按照創建衛生強區的要求,梅縣區抓緊推進一批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切實加大投入力度,扎實推進衛生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強基工程”。目前,該區已投入創強資金近8.8億元,粵東醫院感染大樓、區中醫醫院養生大樓、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出生缺陷干預中心大樓等項目建設正有序推進,建成投入使用后將大大改善群眾就醫環境,為“推進衛生強區,打造健康梅縣”奠定良好的基礎。
通過努力,梅縣區成功創建省級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控示范區;粵東醫院被評為“廣東省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項目優秀實施單位”;梅縣區慢性病防治院被評為“2017年度廣東省麻風病防治先進單位”、梅縣區慢性病防治院結核病防治志愿者團隊“客都春雨隊”于2016、2017年度連續兩年榮獲“全國百千萬志愿者結核病防治知識傳播活動”優秀團體獎。為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該區還全力抓好“升級提等”創建活動,粵東醫院已通過“三甲”現場評審,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和區中醫醫院力爭在2018年創建成“二甲”醫院。
梅縣區中醫醫院養生大樓(效果圖)
打造緊密型醫聯體
做實家庭醫生服務
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上精準發力,梅縣區積極探索實行粵東醫院、區中醫醫院分片與鎮衛生院建立醫聯體,簽訂分院托管協議,實施一體化管理。目前,粵東醫院、區中醫醫院已與全區18家鎮衛生院簽訂協議并掛牌。“建立醫聯體的初衷就是實現技術下沉,讓患者不用去廣州也能看病,作為醫聯體成員單位我們可以請廣東省中醫醫院的醫生過來坐診,這樣既方便了患者,也能幫助基層醫生成長。”梅縣區中醫院副院長李曉初如是說。
醫聯體是優化轄區醫療資源結構實現分級診療的一項重大舉措,接下來梅縣區將繼續深化醫聯體服務形式,夯實基層基本醫療和轉診服務工作基礎,促進醫聯體成員單位醫務人員診療水平提高;積極探索建立遠程會診平臺,為醫聯體成員單位區域內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對醫聯體內成員開展專家咨詢、指導、醫學繼續教育,一定程度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作為分級診療的重要一環,家庭醫生被譽為群眾健康的“守門人”。家庭醫生可以為簽約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和個性化健康管理等服務,讓居民享受到更為便捷、貼心、連續、綜合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梅縣區全面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基層醫療機構分片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由全科醫生、護士、藥劑師、公衛醫師等人員組成,至2017年底全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59%以上。
家庭醫生和醫養結合項目,立足家庭,旨在推進社區首診,打造幸福晚年。近年來,梅縣區積極探索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整合養老和醫療兩方面資源,推動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合作,不斷增強養老機構醫療服務能力,創造優質的醫療服務環境,為老人提供持續性、針對性的醫療照顧服務,滿足老人多層次的養老需求。梅縣區首家“醫養結合”模式的養老院——頤福善養老院去年利用松口鎮衛生院老院區進行改造,整合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功能于一體,將解決該區養老業“醫養分離”的難題。
廣東省中醫院專家與梅縣區中醫醫院醫生現場為市民義診(吳騰江)
構建三級醫療網絡
改善群眾就醫環境
嶄新的綜合大樓、全新的醫療設施、規范的醫療制度、優質的醫療服務……煥然一新的梅西鎮衛生院讓人眼前一亮,不僅硬件設施得到極大的改善,醫療綜合服務水平也邁上了新臺階。內科、兒科、外科、婦產科、中醫科、急診科、門診科、檢驗科、功能科這些科室,在鄉鎮衛生院也應有盡有。“以前來衛生院看病的人一天才十幾個,經過升級改造后多的時候一天能有100多個病人,就醫環境改善了群眾自然愿意來,我們的預防接種門診還被評為‘廣東省aaaaa級預防接種門診’。”梅西鎮衛生院院長羅志雄說。
布局更加合理、環境更加優美、設施更加齊全、功能更加完備的衛生院,受到患者和轄區群眾的好評。“以前看病都去診所,現在我都來衛生院輸液、買藥,離家近還能直接報銷一些費用,既方便又減輕負擔。”梅西鎮老伯姚志良笑著告訴記者。
市重點項目畬江鎮廣梅開發區醫院首期工程主體已封頂,預計今年下半年建成投入使用;梅西、白渡鎮衛生院新建綜合大樓已建成投入使用,城東、石扇、水車鎮衛生院新建大樓主體已封頂;石坑、丙村、南口、程江等鎮衛生院新建或改建工程項目正在有序推進,預計年底前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梅縣區大手筆新建(擴建)13個鎮級衛生院,完善基層服務能力的建設,滿足基層群眾醫療需求,提升全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村衛生站是打通醫療的“最后一公里”。梅縣區不斷完善三級醫療衛生網絡,積極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水平,目前已建設305間標準化的村衛生站,讓農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安全、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從而實現“小病不出村”的目標。在城東鎮汾水村衛生站,可以看到布局整齊、寬敞明亮的治療室、診室、藥房,干凈整潔的瓷磚地面,種類齊全的常見藥物,擺放有序的基本醫療設備。“只要村民有需要,只要一個電話我們村醫也是會隨叫隨到上門服務的。”村醫房太祥表示。
白渡鎮衛生院新大樓(吳騰江)
粵東醫院的醫生正在進行手術(粵東醫院供圖)
煥然一新的梅西鎮衛生院為鄉鎮居民帶來就醫便利(吳騰江)
建設中的廣梅開發區醫院(吳騰江)
提升人才隊伍素質
加強信息平臺建設
人才是促進和保障衛生事業發展的根本與核心支撐力。近年來,梅縣區立足實際,加大衛計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有效推動衛計事業快速發展,不斷提升發展軟實力。粵東醫院、區中醫醫院等單位與多家省內知名醫院建立協作關系,培養學科帶頭人,加強技術交流合作,全年上送全科醫師培訓數人,并落實人才培養計劃,抓好衛生人員培訓工作,選送醫生參加轉崗培訓。
此外,該區還注重人才的吸收與激勵,2016年至今該區共公開招聘醫技人員300多人。對鄉鎮衛生院在編人員實行工資財政兜底,并實施績效工資、津貼補貼等措施;對區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單位梅縣區中醫醫院實行全員聘用制和績效考核制度。
接下來,該區將會探索推進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待遇水平,調動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加強與衛生院校、高水平醫療機構的合作,采取“傳幫帶”等形式,加強人員培訓;招聘引進專科“帶頭人”和衛生技術人員,全面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落實住院醫師培訓任務,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實施農村衛生人才定向培養項目,提高衛生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素質。
創建衛生強區,人才是支撐,互聯網是助燃劑。互聯網技術不斷改寫傳統看病方式,讓患者看病更便捷、更高效、更有人文關懷。為了讓信息多跑路,讓患者少跑腿,梅縣區啟動實施“基衛”項目,全面開展基層衛生信息系統的建設、培訓、上線工作,該區18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預計在9月底實現新系統上線運行。此外,加快推廣遠程醫療、預約診療、日間手術等醫療服務模式,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創新醫療服務,推進智慧醫院建設。“按照“一網兩平臺三庫”建設思路,構建健康信息平臺,整合全區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資源。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努力提升醫院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醫療質量、促進資源共享、擴展信息服務、支撐教學研究、提高醫院競爭力。”梅縣區衛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通訊員:劉洪橋 鐘玲芬)
堅決打贏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攻堅戰
新田縣政務服務中心:“不打烊” 的政務服務值得點贊
市委辦公室黨員干部學習座談周會明同志先進事跡
宿遷市糧食局局長王君文帶隊來徐州考察學習
《北京市查處非法客運若干規定》7月1日正式實施
推進衛生強區打造健康梅縣
鹿泉區市場局部署開展瓶(桶)裝飲用水專項檢查行動
市糧食局組團參加首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取得良好成果
關于公開征求《長治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條例(草案)》意見的通知
市領導到東平縣調研基層矛盾排查化解工作
傳承紅色文化基因 樹立紅色文化自信
瀘州明年將使用新版營業執照 舊版即將失效請注意更換
“大牌”智能馬桶上“黑榜” 抽檢15個批次3個批次不合格
夏邑:文藝精品工程喜獲河南省 “五個一”工程獎殊榮
聚焦消防 消防安全社區你我共同創建
慈利縣舉行重點建設項目集中開工復工儀式
鞍山市雙色球又中出70萬大獎
普京與阿州代州長瓦西里?奧爾洛夫進行工作會談
孩子模仿危險動作 家長要多加關注
解讀市委七屆六次全會精神第五場新聞發布會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