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重大戰略,也是人民群眾迫切期盼。所謂的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習近平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至憲法層面,就為我國生態環境法治建設注入了靈魂。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并不是指自然生態的“文明”狀態,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生態是各種力量相互制約的結果,也是各種力量協調共生的結果;也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還包括人與人的關系。綜合專家的看法,我們可以對生態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態文明首先應該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談到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時,把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列在第一位。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時,“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仍然位列其中。這足以表明,資源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們黨的重點關切。要真正實現“三大發展”,建設好“美麗中國”,任務仍然艱巨,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一步一步攻堅克難,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向前進。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傳播綠色發展理念,引導人們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形成以綠色消費、保護生態環境為榮,以鋪張浪費、加重生態負擔為恥的社會氛圍。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是億萬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早在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就指出: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保護好生態環境就是大政績。在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這就要求我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樹立綠色政績觀。(滕富生)
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
長春持續嚴寒天氣 市內400余個環衛工人休息室全部開放
五里街道總動員 綜治進社區
樂清灣港區鐵路支線初展雄姿
衡陽市動物園孔雀園及飼料房提質改造工程
樹立綠色政績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全球佳片匯聚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
鎮江開展文具質量風險監測 各項安全指標檢測均合格
2018亳州國際馬拉松賽圓滿落幕
近期多條新航線開通 出行貨運更多選擇更多便利
一日三餐靠外賣渾多素少 15歲中學生遭“痛風”纏身
厚街1073輛逾期未檢驗重點車輛,看看都是誰的
張店區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全部完工
市公安局召開全市公安政治工作推進會
松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的通知
宣城聚力造“名茶”推動“茶”興旺
朝天區麻柳刺繡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我市確定鄉村振興路徑 分階段建設現代化農村
屏南:甘棠鄉召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應知應會基礎知識培訓會
西南營社區組織黨員志愿者對轄區街道進行打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