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在一紙寫有分田到戶實行“大包干”的契約上鄭重按下手印,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序幕,釋放出數億農民從泥土里刨生計的積極性。
40年后,鄉村振興戰略應運而生,不同于40年前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是滿足億萬農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求的重大決策,是新時代下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鄉村振興關鍵在農民。要依靠農民,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今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農民”從身份稱謂回歸到職業稱謂,農民不再只知臉朝黃土背朝天下苦力,而是成為有技術、懂經營的專業人才。打造一支專業化農民隊伍,就要更新農民觀念,通過系統學習、免費培訓、專家實踐指導,使農民獲得所需知識與技能。而讓農民獲得職業尊嚴感及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則離不開鄉土教育。“我們鼓勵孩子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但不是逃離故土。”一位在鄉村支教的老師曾說,拉近人們和土地關系的教育已迫在眉睫,讓人們以成為農民而自豪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如果說農民職業化,是讓農民的腦袋先“富”起來,提高進入該領域的門檻,那么發展鄉村產業,則是讓農民的口袋“鼓”起來,獲得真金白銀。如何發揮農民的干事創業熱情,最重要的是要讓農民看到希望、有盼頭。“老鄉不富,小康難全”。農民的獲得感是檢驗鄉村產業是否興旺的最直接體現,無論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還是“一村一品”都要因地制宜,建立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既問耕耘又問收獲,讓農民共享發展成果從而推動產業不斷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南宋詩人翁卷曾在詩歌中描繪充滿生機的江南鄉村春景圖。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持續深入開展,做好農村垃圾處理、污水治理、改廚、改廁、改圈三改工作,實施村莊綠化美化工程,為人們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讓村民樂享環境質量提升的幸福感以及社會發展的獲得感。鄉村美了,村民們的心也跟著敞亮起來,同時激發了他們保護鄉村環境的主動性。現代鄉村不應是人們記憶里“模糊的惆悵”,而應成為人人向往的“桃花源”。
農業興則百業興,農民富則國家強。改革開放40年來,從家庭聯產承包制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每一步都肩負著富國強民的重責,每一步都堅持以農民為主體,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瑞安汀田中心幼兒園近半幼兒已被其他幼兒園接收
嚴朝君主持召開七屆市委常委會第87次(擴大)會議傳達學習貫徹省委七屆五次全會精神
新時代 新閱讀
臨泉縣韋寨鎮:“三個方面”認真謀劃2018年食品安全工作
鄭開國際馬拉松賽本月25日鳴槍
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
寧波制造業單項冠軍來啦 首批35家示范企業公示
市商務委黨組與東方國際集團黨委開展黨建聯建
農民種田都用上了北斗!消費領域規模化應用即將到來
魚山街道張翟村入選濟寧市第三批文化產業特色村
環境監察微信群里信息不斷
韓永文帶隊赴浙江考察健康養老產業
敘永:農民夜校增加群眾脫貧門路
農業農村部公布2017年農資打假十大典型案件
多彩活動慶“三八”
市文廣新局舉辦應急演練
東港區水利局積極應對確保安全度汛
我區舉行2018年全國科普日科普宣傳咨詢活動
《跨界歌王》第三期 補位明星王凱歸來
在“三改一拆”中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