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二端午”當日,萬余群眾頭頂烈日趕赴巖泊渡鎮澧水河畔,見證這里每年一度的龍舟盛會。 此次龍舟賽采取預賽、決賽的方式進行,共有27支隊伍參賽,其中男子隊16支,女子隊11支,參賽運動員均為巖泊渡的農民群眾。 張會英 攝
端午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紀念屈原而設。而在慈利縣的巖泊渡鎮,大家不過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只過五月十五的端午節,俗稱“二端午”,不僅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同時也為紀念家鄉愛國民族英雄孫開華。
每到“二端午”,整個巖泊渡的熱鬧程度不亞于春節,這一天,當地人除了包粽子、吃粽子、插艾蒿外,最大的一項活動就是賽龍舟。
而這一賽,就是122年。
巖泊渡“二端午”迥異于全國習俗,歷經百年歲月,為何能樂此不疲、繁榮昌盛?近日,在巖泊渡“二端午”來臨之際,記者走進巖泊渡鎮,探訪了該鎮“二端午”的種種“秘密”。
巖泊渡人之所以選擇過“二端午”,是因為這一天有著特殊的意義。
相傳1896年春,光緒帝為彰揚孫開華(晚清愛國名將,巖泊渡鎮星明村人)戰敵寇治臺灣的豐功偉績,特贈其兩套石人石馬,令其次子運回故鄉安置。故鄉官民仰慕孫開華德馨名望,特將其幼時喜愛的龍舟賽改在石人石馬回鄉時即農歷五月十五舉行。自此以后,巖泊渡人為了緬懷歌頌孫九大人,便沿襲了五月十五日過端午的習俗。
巖泊渡龍舟賽舊時以祠堂為單位組織,最初,從渡船、小船到各村自己打造木船,只要是能劃得動的船,都能參與進來。現在,龍舟隊則承載了每個村落的榮譽,村民們紛紛自發湊錢買來標準的龍舟比賽船,在“二端午”那天一決高下。漫長的歲月里,每到端午之際,巖泊渡寬闊的澧水河面數支龍船一字排開,現場人山人海、鞭炮齊鳴、號子震天,幾十艘龍船競相爭渡,氣勢磅礴,甚為壯觀。
巖泊渡的“二端午”能夠繁榮昌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當地老百姓對賽龍舟的熱愛甚至癡迷。
“我們這兒有句土話叫‘倚到龍舟收大麥’,意思就是一到端午節,各村就組織起了龍舟隊,各家各戶有米出米、有油出油、有錢出錢,主動積極為參賽隊伍籌備資金和干糧。”73歲的向軍益老人告訴記者,巖泊渡人的這個習慣,從他懂事起就一直如是。
向紅星是該鎮和平村人,是一位事業有成的老板,他不僅每年參加龍舟賽,今年還花費12萬元買了6條標準龍舟賽船。“我‘一端午’的時候就把公司里的事安排好了,今年我是作為鼓手參賽的,20歲時我就開始參加龍舟賽了,之所以這么熱愛龍舟賽,可能是因為我就出生在五月十五這一天,我媽媽在49年前的二端午看龍舟賽回去的時候生下了我。”實際上,向紅星一大家人都喜愛龍舟、支持龍舟賽,他丈母娘以前看龍舟賽鼓勁加油時,頭上戴的帽子都被她舞爛了;他丈人每年從“一端午”開始就劃著小船義務清理河道;他叔叔曾經也是龍舟賽船上的鼓手;他女兒每年也會從外地趕回來觀看龍舟賽。
巖泊渡的男人們喜愛賽龍舟,女人們當然也不甘示弱。星明崗村的女子隊隊長安永紅也是癡迷龍舟賽的代表之一。安永紅今年已經63歲,自女子隊成立后她就積極參加,已經參賽十幾年了。今年,她專門提前一個月帶著小外孫從蘇州女兒家回來,組織并參加本村女子組龍舟賽。
“呀嘿!呀嘿!呀嘿!……”6月19日,距離二端午還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安大姐的女子隊隊員們早已按耐不住,用凳子模擬龍舟座位,坐成兩排,鼓手在前,舵手在后,隨著“咚咚咚”的鼓聲在岸上訓練起來。“我們已經在岸上訓練半個月了,主要練習節奏、動作,鍛煉協調性,在岸上練習好了,下水后自然水到渠成。”據了解,星明崗村女子隊已經連續三年獲得女子龍舟賽組的冠軍了。
據該鎮文化站站長陳志強介紹,巖泊渡的龍舟賽,一直都是由群眾自發組織的。近幾年,為了保障活動的順利開展、群眾的安全,鎮政府才正式對該活動進行了規范引導。2015年,巖泊渡還專門成立了龍舟協會,以推動巖泊渡龍舟賽紀律化、規范化、長遠化,更好地發展。
零陽鎮的朱先生,每年都會趕來觀看龍舟賽。他說:“其實在我們縣其他地方也賽龍舟,但是堅持這么多年的只有巖泊渡。我想應該是得益于當地老百姓的熱愛和當地政府的支持。我喜歡看巖泊渡的龍舟賽,是因為這里的比賽十分精彩,隊員們力爭上游的精神讓人十分震撼。”
說到“二端午”帶給巖泊渡的變化,陳志強告訴記者,近年來鎮上不僅引進了商業十字街項目,賽道兩岸還新建了可容納5萬人的梯形看臺,兩岸的餐飲行業也陸續發展起來,“端午節這天,巖泊渡的餐館基本上沒有空位,有人統計過,一家餐館一天的收入就達2萬多元。”
“未來,我們將利用龍舟賽較強的吸引力,著力打造巖泊渡鎮文化名片,推動旅游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按照每年都要有新內涵、新亮點、新特色、新思路增強吸引力。同時,建設好招商引資的新平臺,引進特色文化旅游項目,努力形成以項目建設助推文化旅游業發展的新格局,提升巖泊渡鎮經濟發展前景,加強產鎮融合,以點帶面,拉動巖泊渡特色美食、農副產品、生態旅游等各方面的經濟發展。”該鎮黨委書記全高林介紹。
目前,巖泊渡的“二端午”龍舟賽是張家界地區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傳承最完整的龍舟賽,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下田能割谷,下河能劃船;寧荒一丘田,不輸一渡船。”這是流行在巖泊渡的民謠,巖泊渡人,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劃船,對于劃船,他們有著與生俱來的情愫,與他們的生命已經融合在一起不能分離。
泉城夜宴“點亮”泉水名片——“一湖一環”景觀照明工程引發的“核”巨變
靖州縣司法局:一次特殊的崗前廉政談話
寧波科技活動周來了 五個系列38項活動等著大家去參與
臨沂臨港區:開啟服務新模式"一次辦好"落地生根
我市舉辦客家講壇專題講座 逾2000名干部參加
一個鄉鎮的百年龍舟賽
廣東省汽車維修工職業技能競賽南海賽區決賽舉行,12人獲得佛山市技術能手稱號
丹東日報社全媒體主題新聞策劃“看見丹東”即將推出
濱海新城開展建筑起重機械安全、文明施工專項檢查
搖著輪椅沖上國際馬拉松
薌城區積極開展督查活動 助力“創城”工作
玉環:17歲小將全國田徑賽奪金
市環保局大力實施高考“寧靜工程”
貴陽市加強春季重大動物疫病集中免疫防控工作
5月6日長春天氣晴 最高氣溫23℃
全市宣傳部長會議召開
魏縣天龍建材市場受邀參加2018年首屆中國專利年會交流會
平遙縣農業生產形勢喜人
市工信委組織企業參加第二十一屆中國 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
郭建英在現場督導主城區城市公廁建設改造時強調 加大力度 提速推進 確保完成建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