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央媒體持續聚焦深圳改革開放創新亮點
深圳吸引企業和人才的“磁場”越來越強
深圳新聞網訊 改革開放40年之際,深圳再次成為中央媒體關注的焦點。昨天,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中央媒體繼續推出“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專欄,持續對深圳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創新取得的成績進行專題報道。
深圳是改革開放造就的嶄新城市
一路風雨兼程,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年的歷程。從5月21日開始,央視新聞聯播推出慶祝改革開放40年系列報道《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首先就講到了深圳的故事,主題為《深圳:改革開放造就的嶄新城市》。 “40年時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漁村發展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大都市,深圳的滄桑巨變源自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抉擇,更是改革開放金色成就的精彩縮影和生動體現。”新聞聯播的報道這樣總結。
2012年12月,就在中國進入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離京考察的第一站就來到了深圳。在剛剛起步的深圳前海,總書記要求大家,要實行比特區還特的先行政策,在一張白紙上畫出最美最好的圖畫,向世界鄭重宣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時代強音。新聞聯播報道以一個個生動的畫面展現: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從深港合作到金融創新,從產業集聚到機制改革,前海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探索,推出制度創新成果358項,全國首創或領先133項。短短5年時間,這片昔日的灘涂就迅速崛起為輻射粵港澳的現代服務業新城區,成為國內發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質量最高的代表性區域之一。報道最后總結: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這是總書記對深圳的殷切期望,也是深圳繼續前行的強大動力。就在不久前,深圳市公布了今年的改革工作要點,涉及到9大領域52項,每一項都細化了將要實現的目標和時間表。當好試驗田,勇闖無人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深圳正在繼續探索,為全國的改革開放破局開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豐富素材和鮮活經驗。
昨天,新聞聯播又以《深圳:創新引領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報道了深圳創新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報道指出:創新是深圳在改革開放中的鮮明特征。秉承不斷創新的開拓精神,深圳正在著力打造全鏈條的創新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2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法治建設護航改革開放新征程》。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創新代表人物。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田夫在報道中談到:法治化是便利化和國際化的基礎,也是營商環境的一個核心,所以如果你能有一個國際化的法治環境,他們就能夠放心了。昨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深圳:人才聚集造就科技創新的沃土》。報道從深圳神州云海科技公司研發的一款服務型機器人“艾娃”說起,講到完整的產業鏈、良好的創新生態,使得深圳對科技型創業公司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
改革與創新,讓“深圳引力”越來越強大
“深圳的改革與創新,成為創新企業在此‘落地’、創新人才在此‘安家’的最重要磁場。”繼21日刊發《深圳:勇立潮頭四十載》報道之后,《經濟日報》昨天再次刊發題為《“深圳引力”為何強大》的報道,對“深圳引力”強大的奧秘做出解讀。
報道從前海寫起,稱建設前海這片“特區中的特區”,突破口就在制度創新,同時特別寫道:在制度創新上,前海深港合作并非孤例。
《經濟日報》記者引用了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的話寫道:在營商環境改革、可持續創新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超大型城市管理治理、法治中國示范城市建設等多個領域,深圳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集成,打出強有力的制度創新“組合拳”,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制度創新,是深圳人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生動詮釋。也正因為制度創新不斷深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深圳吸引企業和人才的“磁場”越來越強。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深圳人才公園草坪方石上的一行文字,寫明了深圳這些年高速發展的動力所在。報道還介紹了深圳始終把人才優先發展作為核心戰略的有關情況。報道最后寫道,一批批創新型企業在深圳涌現,一批批科技創新人才落戶深圳。“深圳引力”帶來了深圳發展的輝煌成就,也為深圳站在新起點更上層樓提供了底氣。提高發展站位,從“引領全國”到“面向全球”,“深圳引力”也在不斷尋找新的高度。
深圳的現代化社區更是法治社區
“現代化的社區是深圳改革開放40年輝煌成就的一個縮影。”《法制日報》記者在采訪深圳多個社區之后,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深圳的現代化社區更是法治社區。
在題為《現代化社區更是法治社區》的報道中,《法制日報》記者寫到了漁民村、南嶺村、懷德村等幾個典型深圳社區的法治成績。
報道寫道,漁民村九成都是外來人口,雖然流動人口占絕大多數,但近年來漁民村社區的刑事警情基本為零。在文明社區創建過程中,南嶺積極推進網格化管理,劃片區和網點,做到“二包、三定”即包網、包片,定崗、定人、定責,打造了一個良好法治社區。
此外,懷德村被稱為“福永分紅第一村”,一直注重黨群服務社區建設,不斷拓寬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渠道,落實各領域社會主體責任,促進安全生產,還成立了共享家園建設委員會,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移交轉移”。
“第一”的特色一直貫穿著這個城市的靈魂
“改革,讓這個城市日新月異;開放,讓這個城市年輕包容;創新,讓這個城市活力四射!”昨天的《中國婦女報》刊發主題為《讓“第一”成為城市的靈魂》的文章,對“創新綠洲”深圳取得的科技創新成績進行報道。
報道寫道,走在色彩斑斕的深南大道,沿線林立的是城市建筑的精華,而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個市民臉上充滿著希望。40年改革開放征程中,崛起的鵬城深圳奉獻給世界一個奇跡。而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的威力和影響正迸射于深圳的各個領域。
數字是最好的力量。該篇報道在總結深圳科技資源從“一窮二白”到“創新綠洲”的巨變時,引用了一連串數字——
到2017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韓國、以色列水平;pct國際專利2.04萬件、占全國的43.1%,連續14年居全國城市第1位;擁有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達168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12萬家,各類人才總量超過510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2.9%;2017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2.8%,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
報道認為,深圳的科技創新正加速向引領式創新邁進。回顧深圳改革開放歷史,從一個漁村建設成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和創新力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第一”的特色一直貫穿著這個城市的靈魂。(記者 甘霖 實習生 趙俐葦)
撈漁河濕地公園明年將種繡球花百日草
1-2月佛山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二
劍閣縣雷霆出擊開展“清卡行動”
我市告別“高溫悶熱”天 本周迎降雨
提升城市品質增強百姓獲得感嘉魚棚改讓百姓安居樂業
深圳吸引企業和人才的“磁場”越來越強
廣元市財政局關于下達2018年中央財政相關農業專項資金的通知
居民自制陳老巷模型 留住老巷舊時光
遼寧將重點扶持兒科產科等緊缺專業
鎮領導節后走訪企業 鼓勵企業乘勢而上促發展
《紅高粱》追尋自由的史詩篇章
柳州一15歲男生酒后駕電車 撞人后逃逸傷者生命垂危
33家獲評“5A”!我市首次公布開發園區“等級創建”結果
瑞昌市衛計委舉辦“人民至高無上,患者是我親友”主題演講比賽
長安區財政局到未央區財政局調研座談
大英縣開展“2018護苗”專項行動暨全民閱讀宣傳活動
雅安市舉辦全市安全生產執法工作暨執法能力培訓會
市政協舉行提案協商會
有感王心儀考入北大(郁蒼)
洛陽一女子報警稱家里進了賊民警到現場后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