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李晨翀報道 純手工竹編,作為農耕文明的一個重要產物,曾經是百姓家里最常見的生活用品。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手工制品正成為一道漸行漸遠的風景。在我市繁塔南街,就有這么一位竹編手藝人一直默默地堅守著這門手藝。他就是今年64歲的沈關自。
在禹王臺區繁塔南街有一間不起眼的小店,店既不位于繁華的商業地段,也不面對主干道,過往的行人很少,店面顯得有點冷清。5月23日下午,當記者前來采訪時,店主沈關自正坐在店門前的椅子上埋頭專心干活。進入編織狀態的老人,眼里就只有那一條條柔軟又堅韌的竹條。只見他雙手極為靈活地游走在竹條之間,穿、插、釘、套……一條條分散的竹條,很快就在他的組織下連成了一片片。
沈關自向記者介紹,竹子具有柔韌、耐磨、導熱快等特性,從表到里分成竹皮、竹青、篾心、篾殼四層。編制竹籠竹筐,首先要把竹子按要求鋸成段,刮去表面硬皮,剖開成竹片,去掉內層篾殼,再劈成篾片。用竹皮做的竹編制品表面光滑、彈性好、強度高、不易發霉、使用時間長。把竹子加工成細竹條、竹篾,可以編成各種實用的生產生活用品,種類很多,統稱“竹編”。用竹子編成的籃子、篩子、席子、斗笠、畚箕、籮筐、扇子、蠅拍、魚簍、雞籠、鴨籠等,曾經是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物品。
“我老家在臨潁縣南街村附近,在我小的時候,我們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會編竹編。”沈關自回憶道,“那時候,編竹編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編織竹篩、畚箕、籮筐、簸箕、竹籃、刷把、雞罩等生活用具,既解決了那個年代物資的匱乏、家里沒有用具可用的尷尬,又能夠貼補家用,所以村里很多人都編。小的時候,我爺爺、我爸爸編竹編的手藝在全村都叫得響?;蛟S是因為耳濡目染,到了十二三歲的年紀,我也就很自然地跟他們學會了這門手藝。不過,后來竹編制品漸漸被塑料制品所取代,村里堅守竹編手藝的人也越來越少。”
上世紀80年代,沈關自為了養家糊口就干起了建筑,放下了多年的竹編手藝。后來,他又帶著全家老小在鄭州安了家,做起了小生意。直至2014年,他才再次拿起竹刀。那一年,小兒子從老家給沈關自帶來了兩根青竹,本想當做陽臺的晾衣竿使用,后來發現竹子沒了,家里卻多了幾只竹籃和幾只竹匾。原來,沈關自把晾衣竿做成了竹制品。兒子問他,為什么又做竹編了?沈關自說,只是想試試自己的手還是不是當年的那雙手。
那次編成功后,沈關自經常拿著自己做的竹編制品欣賞,一看就是好幾遍,有時還會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2016年,沈關自只身來到開封,開了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邊做邊賣,生意還不錯。“我現在還在堅持做竹編,并不是為了錢。”沈關自告訴記者,“我有兩個兒子,他們都很孝順,在鄭州做生意,收入也挺高。孩子們都勸我好好在家休養,不要做這些了,但我就是閑不住。”老人說,他完全不必為生計而勞作,之所以現在還在堅持做竹編,一方面是想給自己找點事情做,另一方面是不想丟下這祖傳的手藝。“現在這手藝已經快失傳了,我想在自己還能做得動的時候多做一點,給子孫后輩們多留點傳統的東西。”沈關自說。
采訪中,記者問沈關自為什么喜歡竹編?這位花甲老人雖然無法用華麗的辭藻描述出內心的情感,但卻在斷斷續續的交流中向記者傳達著一個信念:竹子可伸可屈,正如人的脊梁,能享受到生活的甜蜜,也能扛得起生活的苦難。
不愿散場的散伙飯終將到站的“畢業游” 畢業季,以狂歡的名義告別
息烽縣人民醫院全自動化微生物鑒定及藥敏分析系統采購項目中標候選人公示
海軍航空大學青島校區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地產“明星”泰禾陷高負債 蘇州的項目還好嗎?
黑河市市場監管局開展特種設備安全大檢查
花甲老人沈關自:堅守竹編老手藝
山西陽泉舉辦文化產業(產品)展示會
褚新年深入天門山鎮土木溪村開展扶貧幫扶工作
徐州睢寧警方扎實做好旅館業管理
春耕備耕時節,我市各農業縣區的20多位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業企業代表齊聚一堂,交流今春種些啥、怎么種——如何科學種田,“土專家”來支招
全球首個庭審“異步審理”模式上線
什么樣的組織是黑社會性質的組織?什么是“惡勢力”組織? ——掃黑除惡知識問答(四)
照亮鄉村路
開陽縣副縣長田江濤到城關鎮頂方村敬老院開展慰問
溫興成主持召開批而未供土地清理處置工作會議
義診過節
東至縣“四突出”釋放“創新動力”助力縣域發展
險峰公司“微組裝工藝”通過專家審查
德安縣人防辦進學校和社區開展贈書活動
慈利縣推進交通扶貧項目建設“百日大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