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訊(長江日報記者孫珺)炒一盤蟶子,出來半盤水。原來這不是正常現象,海鮮在運輸和養殖過程中人為降低鹽度就可以讓海鮮大量吸水后變得“虛胖”增重。以一只波士頓龍蝦為例,經過6小時的低鹽環境養殖、運輸,就會“增肥”20%-30%,如果按單價一斤100元來計算,消費者就要多掏30元的“水”錢。
低鹽浸泡海鮮實驗記者何曉剛攝
歷時7小時對比實驗,低鹽蟶子增重29%
對于這一現象,背后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滲透原理。海水中的魚類等生物生活在高濃度的海水中細胞濃度較高。降低鹽度或換成淡水的時候,外界鹽度低于細胞鹽度時會導致細胞吸水,重量因而增加。
28日中午12點,在盒馬鮮生,記者做了一場對比實驗。分別選取標準鹽度18‰(海鮮生活環境鹽度)和9‰的海水養著的,重量分別為310克和304克的蟶子;鹽度分別為18‰、9‰的海水搭配重量分別為310克的、300克的鮑魚。半小時后,可以觀察到,鹽度高的水里,蟶子觸角紛紛伸了出來,顯得很活躍;鹽度低的水里,蟶子幾乎不動;同樣的,鹽度高的水里,鮑魚的排泄物也相對較多。
7小時后,結果出來了。蟶子,標準鹽度18‰的重量為318克,而低鹽度9‰的重量為392克,增重了88克,29%;鮑魚,標準鹽度18‰重量為332克,低鹽度9‰的重量為402克,增重了70克,21%。
海鮮銷售區域要隨時進行鹽度測試,以確保海鮮沒有被低鹽水浸泡記者何曉剛攝
武漢海鮮市場上速溶海鹽“隨便加”
眼下正值休漁期,海鮮市場仍然很熱鬧。28日,記者走訪華南海鮮市場進行探訪。蟶子、文蛤、花甲等貝類泡在水中,水多半不太清亮,有的已經渾濁不堪。“這是什么水?”“海水。”“買回去怎么養著?”“不要養了,直接吃掉,養也養不了多久。”這是一番記者與商販的對話。
對于養殖的“海水”從何而來,商販指著大袋裝的速溶海鹽說:“就是用這樣的鹽調配的。”“那怎么給,給多少?”“看著加唄,沒有定量的。”
一些水產業內人士表示,確實有一些牟取暴利的商家,會在運輸和養殖的環節,慢慢調低鹽度,魚或者貝類就會吸水變得更重,最夸張可以得到50%的增重。
海鮮對于海水濃度非常敏感,濃度過低時會通過大量吸入海水平衡體內鹽度,同時也會吸收水分而增加自身重量,但對于海鮮壽命、口感都會有較大影響。
以一只波士頓龍蝦為例,經過6小時的低鹽環境養殖、運輸,就會“增肥”20%-30%。隨著低鹽環境的時間拉長,龍蝦會進一步增重,但同時也變得容易死亡,口感變得干柴、無味。
此外,在龍蝦、貝類、蝦、蟹等領域“增重”非常普遍,嚴重影響商品品質和口感。
行業監管缺失消費者難以辨別
不同于“注水肉”等明顯的現象,需要長時間運輸的海鮮難以做到全程監控。另一方面,消費者維權難度大,個人難以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如何辨別“虛胖”海鮮呢?盒馬的工作人員現場也以波士頓龍蝦為例,介紹了識別“低鹽虛胖”海鮮的方法。龍蝦如果過度吸水,關節處就會變得特別飽滿和突出,整體活力也會下降。貝殼類,也可以從活躍度上來判斷。
正常的波士頓龍蝦記者何曉剛攝
白云區統計局召開2018年城鄉一體化二季度工作交流總結會
立足優勢資源壯大縣域特色經濟 吳旭到安岳縣調研
修文縣工信局五舉措推進實體經濟發展
同江市召開普法責任制成員單位聯席會
淇濱區堅持標本兼治推進以案促改工作走筆
實測蟶子降鹽吸水后增重29% 多掏“水”錢是潛規則?
赤水河特大橋昨完成先導索過江(圖)
國內醫師行業最高獎頒出 市第五醫院院長晉京捧回中國醫師獎
岳陽《反恐怖主義法》宣傳上街頭
城區:我區群眾組織舉行“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
冠宇科技:打造循環生態農業
醫院兩度遭賊竟是前員工干的 男子落網后自稱想報復
景區教育系統招聘40名教師
雞西市科技局主要領導到密山市新和村推進精準扶貧工作
我市深入開展大規模綠化南充行動
晉源區商務糧食局熱情接待省市知名餐飲企業考察團
廉江市:我市召開2018年第三季度防范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工作會議
交2萬塊就能進湘雅醫院上班?女子用這個套路騙了80多萬
信合助永游 養魚有奔頭
市民政局召開2017年度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