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諾斯文明,圣托里尼島上的壁畫。
巴爾米拉文明,牧師半身像。
約旦的佩特拉古墓。
1969年,bbc(英國廣播公司)推出紀錄片《文明的軌跡》,從藝術的角度講述了歐洲的文明發展歷程。
這部歷時兩年、跨越13個國家拍攝而成的紀錄片,被稱為“電視史上的里程碑”。節目在題材的選取、敘述的方式、背景樂的運用等方面為后來同類的紀錄片建立了一個基準。
幾十年過去,無論在技術還是表現方式上,現在的紀錄片都有著更好的手段。特別是bbc的紀錄片,更是層出不窮,在國內網友眼里,更是“神作”無數。但對bbc來說,無論多么精彩的節目,都無法撼動《文明的軌跡》的地位。所以,bbc于2015年啟動新版《文明的軌跡》時,點燃了很多人內心的那團火,一向“毒舌”的英國《衛報》評論員,同樣激動地為這個主意叫好:“這部紀錄片的翻拍,不僅僅是向前作致敬,它還意味著奪回英國電視失落的榮耀。”
從2015年到2018年,新版《文明的軌跡》制作了兩年多,今年3月正式播出。舊版的英文叫《civilisation(文明)》,新版的名字加了一個s(復數),叫《civilisations》,一般稱它為《文明的軌跡2》。名字的變化意味著視野上的擴大,這部9集紀錄片走出了歐洲,內容涵蓋六個大陸、三十一個國家,由歐洲的文明史變為人類的文明史。
其中當然有中國的內容,三星堆和兵馬俑。《文明的軌跡》播出時,這兩處遺跡尚未發現,現在,它們已經震驚世界。
真心推薦大家去看看這部紀錄片,目前,《文明的軌跡2》已經播出8集,在豆瓣評分9.4分,比前作《文明的軌跡》還高(9.3分)。
新技術和新視野
對上世紀60年代的英國人來說,《文明的軌跡》意義在于,他們可以在彩色電視熒屏上看到偉大的藝術品,比如米開朗基羅的大作。
這部紀錄片引發轟動,當時很多觀眾記住了歷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的解說,他穿著一身考究的毛呢西裝外套,在熒屏前向觀眾娓娓道來一個又一個藝術和文明的故事。深入淺出的觀點和動人的畫面、音樂,讓人陶醉在藝術世界里。
觀眾中有一個人叫托尼·霍爾,當時他18歲,《文明的軌跡》點燃了他對文化的最初興趣。現在,托尼·霍爾已經是bbc的臺長,他認為,作為全球最大的廣播公司,bbc理應在當代肩負起傳播藝術的使命——2014年3月,他正式提出翻拍《文明的軌跡》。
2015年底,bbc宣布啟動《文明的軌跡2》拍攝計劃。除了技術,新篇章最大的改變是視野。《文明的軌跡》講述的是西歐文明發展歷程,而且在內容上全部由肯尼斯·克拉克負責(節目中有一個小標題:肯尼斯·克拉克的個人見解)。到了《文明的軌跡2》,不僅內容擴大到了六大洲,主持人也由3位學者共同擔任——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教授西蒙·沙馬,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瑪麗·比爾德,尼日利亞裔英國歷史學家大衛·奧路索加。
9集紀錄片中,西蒙·沙馬擔任5集的主持人,帶領觀眾從舊石器時代的洞穴繪畫到當代藝術家基弗的工作室。其余兩位各自擔任2集的主講,大衛·奧路索加將深入其擅長的帝國與軍事史領域,闡述全球文明的關系以及文明的進程。作為古典學界杰出的公眾人物,瑪麗·比爾德將為觀眾們帶來藝術及其與宗教方面的思考,除了古希臘與羅馬之外,她還會涉獵中國、印度和墨西哥題材的藝術故事。
懂法律不受屈 婦女維權意識強
揚州市民兵調整改革試點成果觀摩活動在高郵舉辦
"二人轉"組合流竄多地入室盜竊 民警追蹤抓現行
吉林省第六次見義勇為表彰大會在長春召開 隆重表彰120名見義勇為人員
我市各區市縣將掀起環保行動風暴
BBC翻拍上世紀60年代“神作”《文明的軌跡2》口碑炸裂
打空車標拒載將受重罰
合江:荔枝翠果枝頭笑 脫貧奔康勁頭足
寶雞市兩年新建農村公路8856公里
齊心協力辦人民滿意教育
陽春市:切實抓好水環境治理
巴中市實驗小學開展教師素質拓展活動
沙區食品安全快檢服務向市民免費開放
左懷理前往丹州街道辦檢查指導脫貧攻堅工作
關于2018年清明節放假安排的通知
全省少年乒乓球精英賽落幕 十堰小將斬獲1銀2銅
荊州今年將建30家戶外職工愛心驛站溫暖戶外職工
爾肯江·吐拉洪到黃梅調研群團改革和宗教工作
咸寧這項便民服務暖人心不動產權證免費寄到家
高新區1個街道8個社區被認定為全省首批創業型街道、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