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2日在武漢生活的白鱀豚淇淇 長江日報記者高寶燕 攝(資料照片)
7月9日訊(長江日報記者姚傳龍 實習生周子勵)7月9日,長江日報在13版以《到底還有沒有白鱀豚為題,報道了長江中白鱀豚的近況,保護白鱀豚的真意在保護長江。報道刊發后,有讀者提出疑問,這種美麗的生靈,到底應該寫作白鱀豚還是白鰭豚?
鱀最早出現在秦漢時期辭書《爾雅》中,晉代郭頌在《爾雅注》中寫道:“鱀,屬也,體似鱘,尾如魚。喙小,銳而長,齒羅生,上下相銜,鼻在額上,能作聲,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細魚,大者長丈余。江中多有之。 ”
白鱀豚與白鰭豚之爭起源很早。有人認為“鱀”這個字更能體現中國文化深厚內涵,有人則認為,日常生活中,還是使用“白鰭豚”通俗、方便。
1999年,著名動物學家汪松發表《話說動物中文名》一文,特別將“白鱀豚”的正名作為說明古字帶來的命名問題的典型例子,從另外一個學術角度提出異議:“我國著名的,長江特產的淡水豚——白鱀豚,長期以來都稱白鰭豚或白旗豚。經過專家考證后,認為它并無白色的鰭或旗,應正名為古籍中所用的白鱀。”
他同時指出,這種考證如果當真開展的話,可能帶來的正名問題不在少數。所以,是否必要去費力考證,值得商榷。
長江日報記者發現,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有白鱀豚也叫白鰭豚的注釋。
該詞典中,對白鱀豚有如下的解釋:“哺乳動物,生活在淡水中,比海里的鯨小,身體呈紡錘形,背部淺藍灰色,腹部白色,有背鰭。是我國特有的珍貴動物。也叫白鰭豚。”
桂林男子假稱自己親戚是旅游局領導 有門路辦假證搞了鄰居5萬
魏國強看望慰問節日在崗干部職工
市工商局多措并舉 精心組織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執法檢查工作
巴中市選舉產生出席省工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代表
紀念牛得草先生誕辰85周年暨豫劇牛派藝術研討會在我市召開
“白鱀豚”還是“白鰭豚”?現代漢語詞典說兩種都對
田徑項目常德代表隊積極備戰湖南省第十屆殘疾人運動會
【關注母親節】母親節愛要大聲說出來
市內易擁堵路段景點預測
宜章縣:督查“利箭”護航城管執法
既想賣錢也為健身 兩名小偷竟偷走跑步機
西安獲評臺商投資“AA”級“極力推薦城市”
我市2017年度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
5條新規劃過江通道穿越保護區,先期展開生態影響論證
讓更多凡人善舉體現宜城溫度
安慶職院兩教師獲民盟安徽省首屆“經濟論壇”優秀論文獎
產后家庭訪視 真情服務暖人心
瀘州學校開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宣傳教育
我市召開全市河長制工作推進會
九江配網2018年第18周檢修計劃停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