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通過國家科技部考核驗收的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需要什么樣的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以實現加速“綻放”,引領產業發展?
1月29日,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產學研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暨園區戰略發展與建設研討會,在斗門區十里蓮江舉辦。
期間,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揭牌,河口漁業院士工作站揭牌,現場與6所(共9所)高校、院所簽約產學研戰略合作,林浩然院士、羅錫文院士等19人組成專家委員會。系列舉措將為園區乃至全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添注創新源動力,將園區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開放度最高、吸引力最強、農業科技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園區。
這是一次多方共贏的簽約;一次立足更高更遠發展目標的發軔;也是一次踐行黨的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
產學研戰略合作簽約
園區發展添注創新源動力
1月29日上午,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產學研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暨園區戰略發展與建設研討會,在十里蓮江會議中心舉行。
省科技廳副巡視員周木堂、副市長劉嘉文、斗門區委書記周海金、斗門區區長馬洪勝,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和羅錫文等專家委員、高校院所、企業代表近200人參加。斗門區委常委、斗門生態農業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黃進主持會議。
此次產學研戰略合作簽約包括系列舉措:
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正式揭牌躋身“國字號”,是其中壓軸大戲之一。
2017年,斗門區委區政府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高度重視農業園區發展,加大資金、人才注入,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成效明顯。數據顯示,2017年園區經濟效益顯著,預計農業總產值累計達48.5億元,固定資產快速增長預計達24億元,同比增長42%。
在活動現場,中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廣東農業科學研究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6所高校、院所,分別與園區簽訂產學研合作框架協議。
當天,廣東省河口漁業院士工作站揭牌亮相,該站是珠海市首個農業類院士工作站。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和羅錫文,以及中山大學海洋學院院長何建國等19名專家組成園區專家委員會,作為園區建設發展的“智囊團”,為全面實施科技強園提供智力支撐。
“產學研結合是國家自主創新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推動珠海創新驅動戰略的發展,提高農漁業和水產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林浩然院士表示,本次三方合作將為園區建設新的技術創新體系開拓新路徑,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核心、以企業為基礎、以項目為紐帶的共贏局面。
這是一次三方共贏的簽約;是一次立足更高更遠目標的發軔。一月份冷冬蟄伏下的十里蓮江,將迎來“百花綻放”的春天。
產學研戰略合作帶來什么
為農漁業生產提供科技支撐
曠野田園、河網縱橫;豐饒物產、魅力綠洲。
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繪就了一幅生態文明的美麗畫卷,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從農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蛻變”。
本次產學研戰略合作簽約,將給園區帶來什么?
點石成金。“通過園區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為珠海、廣東乃至全國的現代農業發展闖出一條新路子。”羅錫文院士信心滿滿。
產學研合作推進,引鳳筑巢共創多贏。園區將與9所高校、院所合作支持生態漁業產業群,探索推進現代漁業產業發展的新機制,合作共建珠江三角洲漁業科技服務平臺,開展學生實踐實習工作,開展試驗及科技項目申報等;在科研項目方面,9所高校、院所將深度合作,并派遣學生到園區開展鱸魚、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鰻鱺等品種的科研試驗。
“我校將采取開放辦學的模式,在與企業的合作中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將與園區攜手開展‘海鱸家系’試養研究,建立‘海鱸3+1家系’科研試驗推廣。”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副院長溫海深如此表示。
河口漁業院士工作站的揭牌,提升河口漁業核心競爭力。由林浩然院士等領銜的團隊將以河口漁業研究所基地為建設平臺,共同打造國內首支河口漁業技術團隊;在創新路徑方面,院士工作站將針對海鱸等典型漁業品種,開展產業化研究與示范,進一步聯合國內漁業領域科研院所,開展河口漁業產業升級、科技成果轉化等,打造國內首個河口漁業“產學研科技平臺”。
斗門區區長、斗門生態農業園管委會主任馬洪勝表示,園區將強化高校、院所及高精尖人才的智力支撐,依托林浩然院士、羅錫文院士等一批專家學者,加快引才引智,為農漁業科技生產提供強力支撐,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色。
專家把脈園區未來發展
科技支撐產業引領發展
當日,在園區戰略發展與建設研討會上,院士、專家為園區的提質升級把脈,為園區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林浩然院士稱,作為珠三角最大的農業科技園,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空間廣闊、環境優美,這些都將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優勢。以水產養殖為例,園區更適合創建環境優美的現代水產養殖業,把漁業建設和環境優化相結合,高效高產、低碳綠色、健康安全的農業是園區未來發展方向。
“園區的水產養殖、水稻品牌種植等產業,需要什么樣的科技支撐?”羅錫文院士建議,園區的未來發展應做好兩件事:首先要準確定位,其次要做好頂層設計。“園區企業提出科技需求,通過產學研合作以及通過把全國最新的高科技成果,引入園區進行轉化,引領產業發展。先從園區做起,再逐步向周邊擴散,為珠海、廣東乃至全國闖出一條新路。”
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農業部生態農業項目專家組組長駱世明認為,在目前從數量向質量轉變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園區產業應從三個角度通盤思考,搭建發展框架:一是生物多樣性引入,通過混養避免使用農藥;二是循環體系的建設;三是區域景觀布局,園區有能力在這些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相關鏈接
3年創建投入資金42億元 園區躋身“國字號”
市委市政府、斗門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園區發展。斗門區率先出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獲評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稱號,白蕉海鱸產區被評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嶺南大地生態度假區獲評首批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
2013年9月,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獲批科技部第五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三年磨一劍!這一規劃面積達312平方公里的區域,經過三年建設,最終高質量完成指標任務,園區2017年11月成功通過科技部考核驗收。值得一提的是,園區在迎檢過程中,對照、分析驗收的19個指標體系,在45家園區中排名第二。
3年創建的過程中,園區共投入發展建設資金42億元,引進了一批“精、尖、高”的投資項目,總投資額超過100億元。其中,6家園區企業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目前,園區建有智能化標準溫室總面積超過32萬平方米。
數據顯示,2017年,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總產值累計約達48.5億元,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顯著。
目前,園區擁有國家級的“五區一基地一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區、中國河口漁業示范區、全國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中國海鱸之鄉。(來源:珠海特區報)
10戶困難居民收到愛心口糧
9歲小男孩離家出走 鐵警助其與家人團聚
林霖主持召開部長辦公會傳達學習全區統一戰線年中工作會議精神
[民生熱線]河西畈大橋攔河壩高水位面臨塌方危險 羅田縣政府:盡快動工
陽山16人獲得清遠市時代新人與先進模范代表榮譽稱號!
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驗收揭牌,與9所高校院所產學研戰略合作 斗門現代農業增添科技動力
東洲區推進干部人事檔案管理中心建設
大埔:堅守綠水青山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小雛鷹”勞動受教育
全市脫貧攻堅“秋冬會戰”工作動員部署會召開
【假日天氣】清明小長假樂山天氣先雨后晴
城市河道內劃皮劃艇不再是夢
云南一區政府要求公務員參加債務融資人均不低于5萬;官方:自愿
撫順將全面組織開展涉農價格和收費專項檢查
“勸廉家書”把好廉潔關
馬振宇:強化問題整改凝聚環保合力
2比0完勝四川九牛 福建天信排名南區第三
市紀委監委通報4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
【扎實推進重大改革 狠抓重點項目落實——報告“兩個清單”進展情況】栗強:提升政治站位 強力掃黑除惡
警方跨入“情指行”一體化實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