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工作合力 打造育才平臺 拓寬引才渠道
高新區多措并舉傾力構筑人才高地
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優勢是一座城市最根本的優勢。近年來,高新區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著力在凝聚工作合力、打造育才平臺、拓寬引才渠道等方面下功夫、求實效,為促進全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多舉措凝聚工作合力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高新區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和十九大精神宣講,邀請省外、市委黨校老師和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授課,分4期對全區132名科級干部和486名企業高管、人才工作者進行集中輪訓,提出加快人才發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舉措,為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大力營造尊重人才、關愛人才的氛圍。每年歲末年初和“人才活動月”,區黨政主要領導都會對工作在基層一線的高層次人才進行走訪慰問,送去黨和政府的關愛。下發《2017年高新區精準幫扶企業營造良好環境的實施意見》,積極做好區領導聯系優秀人才工作。每位區領導對接2~3名優秀人才,通過座談走訪、咨詢服務等形式,幫助高層次人才切實解決各類問題;每位區領導還掛點幫扶至少5家企業,積極為企業宣講人才政策和引進人才,通過建立聯系、問政問策、解決困難、提供服務等措施,把各類人才團結和集聚到全區各項事業中來。
多形式打造育才平臺
高新區充分發揮各方力量,突出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的專門人才,打造育才平臺,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組織14名人才工作者參加市人才辦在上海舉辦的“人才工作者素質提升培訓”,組織100余名企業人才參加市工信委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4期經營管理與轉型創新專題培訓班,組織10家企業19名企業家參加在浙江大學舉辦的工業企業進行經營管理與轉型創新專題培訓……一系列的學習和培訓,使他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學到了經驗。除此之外,該區還通過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打造科技平臺、優選科技項目、加大專利等高新技術獎勵等措施,千方百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2017年,全區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2家,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實驗室1家、市級重點實驗室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申報省2018年度科技計劃項目25項、申報科技項目40個,新修訂印發《新余高新區企業考評獎勵暫行辦法》,創新設立了“企業家獎”和“企業人才獎”。良好的平臺及各項獎勵措施,極大地激發了人才的創新創業熱情。
全方位拓寬引才渠道
高新區充分利用重大經濟合作交流活動和人才交流會等平臺,積極開展項目引才、平臺引才、人才與資本對接活動,并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組織有引才需求的企業申報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2017年,該區招商引進“渝郎回鄉”企業29家,簽約總資金131.3億元;共引進研究生以上專業技術人才79人,新增高層次人才9人、市級突出貢獻人才5人。此外,圍繞人才需求,優化發展環境,下發了《新余高新區關于支持鼓勵工業骨干企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惠企政策,共收集問題341條,已解決246條,解決問題率為72.1%,解決率位于全市前列,2017年為62家重點企業減負8301.37萬元。同時,加快公租小區、職工活動中心和科技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加快春龍商業街配套設施建設,大力推行企業家綠卡制度,在教育、醫療、居住等方面為人才提供特殊優待,為他們營造安心舒適的生活環境。全年為外來入學的高層次人才子女77人實施全免教科書費、學雜費、保險費和校服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71379元,為52名高層次人才實施免費體檢,積極兌現高層次人才津貼12.96萬元。
經濟的競爭、市場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了一流的人才,誰就在競爭中贏得了主動。高新區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帶動了人才聚集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天長:爭當滁州融入大江北急行軍
第二期佛山市工商聯直屬商協會經驗交流會召開
和縣縣委召開中心組理論學習會議
烏當區開展煙花爆竹儲存企業安全生產檢查
晉城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壓力注漿減振消振”技術國內領先
高新區多措并舉傾力構筑人才高地
市埔田片城鄉環境“六整治”試點工作會議在我鎮召開
強化主體責任提高脫貧質量
溫州新增14位國遺代表性傳承人 上榜人數位列全省第一
經濟日報:微觀基礎改善 經濟穩健可期
市二中錄取線出爐,成績須達到“五A”
深圳國際低碳城“綠”意盎然 引進威翔航空等一批產業項目
深圳去年新增海綿城市面積達39.1平方公里
李紅軍就我市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作出批示 以“零容忍”態度 依法嚴懲黑惡組織及其“保護傘”
花山區政協召開理論中心組學習會
戴啟遠在全市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建設動員大會上要求全市動員全民發動 建設生態宜居家園
煙臺萊山區董家莊舊村改造規劃方案出爐(圖)
絢麗燈光節 點亮夜仙游
東麗區加快布局智能科技產業
第三屆“捷安特杯”唐山全國自行車公開賽鳴笛開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