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已有104年歷史的海陵島試驗區南村小學,如家庭般溫馨舒適的氣息撲面而來。校園雖小但“五臟俱全”,幼兒班、一到六年級教室、綜合室、圖書館、籃球場、羽毛球場等一應俱全,老師學生其樂融融。
這所曾被戲稱為“教師、校長輪訓基地”的學校,如今蛻變成現代化的區“最美鄉村小學”,在去年的“區管校聘”改革中成為老師們競聘的熱門學校。南村小學能有今天的發展,要歸功于在此堅守28年、一心裝著學生和鄉村教育的校長、南村小學黨小組組長吳愛民。
如磐石般留在鄉村小學28年
時間倒回至1990年,那時20歲的吳愛民剛剛大學畢業,得到在市區小學的任教機會。但是,父親的一席話讓她改變了主意:“當老師,你就應該回老家當,用知識改變鄉里孩子們的命運。”想到農村小孩一點不比城里孩子差,不平衡的教學資源影響著農村的教育水平,好不容易從山里走出去的吳愛民二話沒說,回到老家的南村小學,立志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鄉孩子們的命運。
那時候,南村小學是海陵島最邊遠的小學,交通不便。每每放學出外去閘坡或是市區,吳愛民必須得肩扛自行車,用腳一步一步翻越大山。學校破舊不堪,泥墻瓦房,到處坑坑洼洼,這樣的條件令不少老師退避三舍。28年間,南村小學換了9任校長、182名老師,被戲稱為“教師、校長輪訓基地”。
吳愛民卻沒有退縮,即使面對海陵中學、下朗小學、陽東婦聯等的調離機會也沒有心動。盡管家人多次勸說去市區發展,讓兒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仍像磐石般留在南村小學守護著孩子們。她說:“如果我一個本地人都走了,其他老師更不安心。我是離不開、放不下啊!”
改善學校教學條件留住老師
吳愛民一門心思放在教學和學校發展上,即使在丈夫患癌的最艱難的四年里,她瘦弱的肩膀一邊挑起為丈夫熬藥、照顧兒子老人的家庭重擔,一邊備課教課、關心學生,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丈夫病逝的第二天,她忍受悲痛,依然像往常一樣用笑臉迎接孩子們。
翻修操場,粉刷教室,新建圖書館,建好學生公廁,在區小學中率先運用電子白板教學平臺,購進電鋼琴、籃球、畫架等教學器材……就這樣,從20歲到48歲,從科任老師到教導主任,再到副校長、校長,吳愛民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學校,用自己的心血一步步將南村小學打造成一所現代化學校,讓孩子們文、體、藝全面發展。
對于吳愛民所做的一切,同校老師馮太正十分感動。他說:“2001年前,學校只有一棟樓,而且是危樓,教室窗戶沒有玻璃,釘上一塊米袋擋風擋雨。2011年我調回來時完全變了樣。有民姐在,這里就像我們的家,會變得越來越好。”
一路上挨家挨戶做家訪
南村小學新教學樓二樓約10平方米的房間,既是吳愛民的辦公室也是臥室,除了教學工具和生活用品,還擺放著一個柜子。打開一看,里面滿是她從親戚朋友那收集起來的舊衣服、被子,洗得干干凈凈,疊放得整整齊齊。這些是吳愛民的寶貝,因為學校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留守兒童,老人照顧不來,衣服破了就來這里領。
對于孩子們來說,吳愛民如家人,照顧著他們的學習和生活。2002年以前,她住在學校附近的家里,每天下午放學從學校出來,一路上挨家挨戶做家訪,了解孩子的爺爺奶奶有什么困難、家里有什么需要、與孩子們相處如何。往往走路不到五分鐘的路程,她要花上一兩個小時。她經常領著餓肚子的孩子回自己家吃飯,每每進市區探親或學習,她總是捎回一大包衣服發給孩子們。在她看來,只有讓孩子們吃飽穿暖,得到像母親一樣的愛,才能更安心專注學習。
曾經有兩姐弟,因遭遇母親殘疾、父親智障、爺爺奶奶高齡,幾近輟學。吳愛民像對自己孩子一般,和兒子一起與他們同吃住,為他們付學費、過兒童節,還為他們家貼補家用,儼然成了一家人。姐姐因交不起學費放棄就讀兩陽中學,吳愛民想辦法將她轉入海陵中學,和家長協商分付學費和生活費,順利完成高中學業。“學生走出去了,只要過得好,我做什么都是值得的。”吳愛民欣慰地說。
交警辟謠:9月起交通違法銷分規則調整屬謠言
武漢一中學給家長發畢業證"初中三年對大人來說也是一次學習"
淮北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
新華社:武強縣醫院黨員業務骨干深入農村巡回義診
市政務服務中心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專題報告會
吳愛民立志堅守鄉村講臺28年,帶海陵島南村小學實現蛻變
湖南德昶通訊工程有限公司5G通訊鐵塔制造及熱鍍鋅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第一次公示
京劇名家名票演唱會走進鐵職專
北京市懷柔區區長盧宇國主持召開區政府第37次常務會議
科學謀劃 做好城市優化美化
市中區:市督導組督導市中區文明創建工作
農發行汕尾市分行黨委舉辦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黨課
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衡水協作中心落戶衡水二院
我市多舉措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
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階段性戰略任務即將完成
中山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楊浦平涼一站式平臺“零距離”找到法律服務
記最美工匠候選人劉富義
修文縣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渝琪赴六桶鎮回訪貧困村
吉安市對預定新兵開展一周役前集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