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兩股力量交織融合,激發出福州公共文化服務的無限活力——
政府提供文化場所,換來社會機構專業化服務,為基層群眾帶來高質量、更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政府提供財政保障,向社會招聘人才,壯大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政府購買服務,社會承接主體接受監督,搞活公共文化服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如何轉變政府職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自2015年被確定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城市以來,福州市不斷完善組織支撐和保障機制,探索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逐步建立高效便捷的服務能力和共享機制,初步形成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累了具有一定示范意義的經驗與成果。
頂層設計 建立多方參與機制
每個星期,閩侯縣文化館都會舉辦兩場公益舞蹈培訓,由當地頗為知名的培訓機構蒲公英舞蹈藝術中心老師授課。這不僅吸引附近居民紛紛來學,而且為閩侯縣青橄欖舞蹈隊源源不斷輸送了人才,每年參加培訓人員2000多人次。
“這是我們創新探索‘場所換服務’模式后的收獲。”閩侯縣文化館館長林琳說,館里用閑置舞蹈排練廳的使用權,與蒲公英舞蹈藝術中心置換公共文化服務,“除公益培訓外,更大的收獲是全年免費的舞蹈演出,無論是在縣城禮堂還是鄉下廣場,群眾都能欣賞到舞蹈藝術”。
公共文化空間從“沉睡”到人氣十足,正是社會力量的參與,為基層群眾帶來高質量、更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
由于人口數量增長、人口結構變化以及群眾需求日益廣泛和多樣化,公共文化服務在資源配置、供給數量、隊伍建設等方面難以跟上變化速度,文化機構自身已經“力不從心”。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2015年起,福州市先后出臺《關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辦法》等10多個政策性文件,探索建立多方參與機制,為破解公共文化服務“痛點”建立制度保障。
多渠道投入,注入資金活水。全市募集社會資金超過8億元投入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如長樂區發動民營企業家、海外華僑、社會公眾共同參與,建立政府投入、社會捐贈、市場運作的“三三制”融資模式,建設和改造了一批覆蓋城鄉的文化基礎設施,“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已基本形成。
牽手社會力量,服務更有質量。近年來,“相約九日臺”周末音樂會成為高雅藝術殿堂,芍園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面向全體社區居民提供專業、綜合、優質的社會服務,“場所換服務”讓公共文化場館最大程度發揮效能……通過政府扶持、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文化建設,有效滿足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提升隊伍 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2016年4月,在區財政保障下,鼓樓區文化館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區財政保障的編制外區文化館、街(鎮)文化站專職工作人員22名,先后收到了300多封求職簡歷。
經過專業培訓,22名街鎮文化專職人員上崗服務。按照“1+1+2”基層文化管理模式,即每個街鎮均指定1名分管領導,配備1名專職文化站長及2名文化專員,為區文化館、街(鎮)文化站注入新鮮血液。
“人員不專業和流動性強,是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統一配備文化專干的模式,有助于破解這一痛點,這一模式已在全市推廣。”福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有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福州通過引進、招聘、調劑等手段配齊配強隊伍,加強對基層文化隊伍的考核管理和業務培訓,初步建立起一支由專業文化人才、群眾文藝骨干和文化志愿者組成的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為文化強市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藝術扶貧工程,播撒藝術人才種子。2005年,福州市啟動“藝術扶貧”工程,由市群眾藝術館組織文化志愿者赴農村偏遠地區學校開展公益性藝術課程培訓和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10多年來,通過與35所貧困、邊遠地區學校共建,受益師生達數萬人次,形成了一批具有比較優勢和地方特色的藝術課程,學生的藝術素養和綜合素質普遍得到了提升,還發現和培養了一批具有潛力的藝術苗子。
“除派遣本單位業務干部外,還廣泛發動全市文化館站、文藝院團專業技術人員,非遺傳承人,基層文藝骨干和中小學、高等院校教師等作為志愿者。”福州市群眾藝術館負責人說,目前福州市注冊的文化志愿者近1.5萬人,服務基地380多個,開展活動逾千次,累計受益人數達30多萬人次。
文藝骨干培養,激活基層文化細胞。“激情廣場大家唱”平臺骨干聲樂培訓、新編廣場舞培訓……福州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以來,福州市各文化機構演出團體加強對基層文化人才的培訓,僅去年一年,福州市群眾藝術館各類培訓就達80多項,授課5000余課時,受訓群眾達37萬人次。全市各村(社區)活躍著近7600支業余文化隊伍,綜合文化藝術水平在不斷提高。
資源整合 完善共建共享機制
6月5日上午,家住閩清縣的黃先生用閩清縣圖書館讀者證在福州市圖書館借閱了《光陰》一書。幾天后,他在閩清縣圖書館還了書。“‘通借通還’實在太方便了。”黃先生說。
通借通還的實現,得益于福州市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的建設。“讀者只要走進全市兩級13個公共圖書館,就能享受資源共享、通借通還的‘一卡通’福利。”福州市圖書館負責人說。
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中,福州市加快布局全市公共圖書館資源的共建共享,出臺《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以市圖書館為全市公共圖書館網絡的中心館,統籌制定全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服務標準、技術標準等,實現公共圖書館間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不僅如此,福州還充分利用省會城市的地理優勢,為市民提供優質的文化體驗和服務。如省圖書館發揮資源和人才優勢,在鼓樓區全部10個街道建設圖書分館進行業務指導,實現圖書文獻通借通還。
創新機制,讓圖書資源從省到市、縣多級流動,是福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保障人民群眾便捷共享文化成果基本權益的縮影。
總分館制,促進文化資源流動。由福州市群藝館統籌策劃,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共同參與,以縣(市)區點單、中心館配送的形式,促進優質文化資源雙向流動。據統計,全年70%以上的演出匯集了省、市、縣(市)區多個文化館的優秀團隊與作品,充分調動了各級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數字建設,打通“最后一公里”。鼓樓區建成全省首家數字圖書館并對外開放,閩侯縣“文化一點通”智能終端讓鄉鎮也能享受省級圖書館資源,“相約九日臺”等文藝演出可通過微信平臺免費索票……近年來,福州市探索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加快建設“福州數字文化地圖”項目,讓公共文化服務更高效、便民。
有福之州,文化共享。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福州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東風已至,全市上下正勠力同心,真抓實干,向文化強市的夢想闊步前進。(蔡傳春 周蘭 林玫)
游客手機遺失 民警兩小時找回
一記大力扣殺引發血氣胸 “竹竿男”打羽毛球險丟命
以為放假沒人查?國慶第一天,鳳崗一村民違建被依法拆除
農業農村部部署秋糧重大病蟲防控工作
錦旗飄飄情意濃 共譜警民魚水情
福州:機制活,引領新時代文化潮流
黑河市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現金繳費批量記賬”模塊成功上線
市民注意!8月2日22:00至8月3日6:00湘潭這些區域將停氣
景德鎮市:舉行“六一”少兒優秀舞蹈展演
今日立夏
全力確保淮南礦業社保卡順利發放
我市舉辦大型招聘會 28000余崗位促群眾就業
南京32個物業計入失信名單 有沒有你家小區?
市政協開展送文藝上海島活動 桂山島近千名群眾到場觀看
四所美國名校陸續伸來“橄欖枝” 師專女生李圣翊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錄取
銅山區集中開展 “防災減災”宣傳活動
我省2019年高考報名方案公布 報名時間為10月15日至24日
徐建培到我市調研醫改工作
市工會為職工帶來“套餐式”普惠型文化福利
征地拆遷助推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