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聞網訊:連日來的高溫天氣,讓上下班的路途成了上班族的“烤驗”,許多人對孩子們的暑假充滿了“羨慕嫉妒恨”。那么,孩子們到底有個什么樣的暑假呢?
日前,揚州大學志愿者團隊進行了一項調查,在走訪了近400戶農村家庭后發現,長時間玩手機已經成為鄉村少年的“流行病”,“手機帶娃”在山區,尤其是留守兒童家庭愈發普遍。有些孩子連別人打招呼都很少理睬,甚至睡覺手里也緊握著手機。
如果說“手機帶娃”是留守家庭無奈之舉,那么生活節奏更快、壓力更大的城市里是個啥樣子呢?微博上一則“親媽佛系帶娃”視頻觸發笑點的同時,又剛好戳中了當代家庭教育的“痛點”。
帶娃不能簡單粗暴“圖省心”
許多家長有過這樣的抱怨:“我們家孩子成天就知道看手機,只要不給他,就開始撒潑”。咋看之下,這是孩子不懂事。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催生了這些“熊孩子”呢?家長們恐怕應該先進行一下自我反省。
如今,智能手機的功能愈發強大,對生活的覆蓋面也更加廣泛和全面,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對其產生了深度依賴,幾乎達到了“機不離手”的程度,而部分人恰恰是目前主要、數量最龐大的父母群體,更有甚者,許多人帶娃的時候為了“圖省心”,只要孩子不哭鬧,便對其玩手機的行為聽之任之,哪怕孩子整天不撒手也渾然不覺。
眾所周知,家長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任何舉動都會引來子女的效仿,對于天然具有好奇心的孩子來說,從出生就身處這樣的環境,如何能夠不對手機產生強烈的興趣和占有欲?長此以往,孩子們又豈會不對手機產生迷戀?
孩子無法分辨網絡的“魚龍混雜”
隨著移動網絡的發展與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告別了電視甚至電腦,改用手機手機購物、追劇、直播、打游戲……而且,這一群體業已呈現出低齡化的特征,“小學生隊友”更早已經是大家熟悉的吐槽梗。此外,當下十分火爆的網絡直播更是聚集了大批低齡受眾,由此產生的給游戲充值、進行網絡打賞甚至遭遇網絡騙局的新聞更是頻繁見諸媒體。
在這些“熊孩子“里,有的孩子享受到了“人民幣玩家”的快感,也有的孩子上當受騙。有媒體報道,一名11歲的男孩因為輕信“一毛錢可以買1000游戲幣”的謊言,被騙走了800元錢。客觀來說,這筆錢并不算多,但是這種經歷對一個僅有11歲的孩子卻過于殘酷,對他日后的成長又會產生什么樣惡劣的影響?難道不是一個令人細思極恐的問題嗎?
“手機帶娃”“佛系帶娃”都是家庭教育的“缺位”
也許,有的家長“有錢有閑”,可以隨時帶著孩子周游世界。但對于更多的上班族而言,暑假反而成了一種“負擔”,沒有時間帶孩子出去玩不說,也不放心他們自己在家。所以,不少家長選擇了給孩子一部手機打發時間。這種簡單粗暴卻看似“有效”的方式,其實暗藏著很大的隱患。根據教育部首次公布的《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顯示,四年級、八年級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分別為36.5%、65.3%。不得不說,“玩手機”對這樣的結果恐怕有很大的“功勞”。
家庭是孩子在漫漫人生中汲取愛和力量的第一站,也是孩子成長的終生課堂,這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替代的。對許多人來說,的確面臨著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手機帶娃”更是留守家庭的無奈選擇。然而,這是一種家庭教育的嚴重“缺位”。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最好的“伙伴”只是一部手機,缺乏與父母的溝通,也沒有和同齡人的交流,那么他的未來會是一個什么樣子?要知道,幾歲或者十幾歲的孩子正是成長的關鍵時期,更是缺乏足夠知識和正確認知的“危險時期”,面對復雜的網絡世界卻沒有正確的引導,他們又會形成怎樣的“三觀”,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
對孩子而言,最深情的愛是成長中的陪伴與守護。也許,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做到與他們時刻相隨,但作為心意相通的至親,如果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與掛念,豈不是能收獲更美好的未來?(津云新聞編輯付勇鈞)
窗外放凍貨 安全隱患多
于世軍看望慰問集賢縣駐京信訪維穩工作人員
臨桂區氣象臺19日21時05分繼續發布大風藍色預警信號
杭州男子花一萬多打滴滴到貴州 結果開啟離奇行程
保險科技發展產業化之路交流會在宿遷召開
“手機帶娃”怎能是家庭教育“正確打開方式”
睢寧縣政府召開一季度GDP核算部門聯席會
關于加快重點行業重點地區的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工作的通知
汕尾供電局開展查電行動
東山:錘煉隊伍的戰斗力 提升校園反恐防暴應對水平
趙一德會見新鴻基地產公司客人
東風小學參加省中小學校園集體舞大賽獲全市一等獎
創新社會管理 東莞“兩個5年”入戶新政10月15日起正式實施
我市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出新規
省環保專項行動督查組來徐督查
本市占道洗車治理成效顯著
四川省將研學旅行正式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
38年教齡 38年班主任——— 記萊城區牛泉中心學校三年級語文教師兼班主任馬凌云
我市參加首屆“農擔杯”全省優質農產品 營銷大賽成績喜人
李希會見法國前總理拉法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