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既是淮安人民飲水思源、傳承文脈的情感所系,更是淮安重現輝煌、加快振興的必然路徑。
近年來,淮安認真落實省委書記婁勤儉在淮調研時指示要求,持續加強大運河保護利用和開發建設,精心打造現實版“清明上河圖”,努力讓千年運河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
呵護“運河之都”歷史記憶
作為大運河連接長江、淮河、黃河的重要樞紐城市,淮安曾經承擔著漕運指揮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糧轉輸中心、淮鹽集散中心的重要功能,素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之譽。
淮安作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標識性城市,近年來精心呵護珍貴的運河記憶,構建嚴格的運河遺產保護機制。在全省率先編制《大運河(淮安段)遺產保護規劃》,出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將《文物保護條例》列入立法計劃,為大運河文化資源保護劃定紅線。全面排查勘測運河沿線地下遺址,新確定9處遺跡分布區,漕運總督公署、淮安榷關、清江浦古城遺址、板閘遺址等重現于世。前不久成功舉辦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運河沿線41座城市共同打造“后申遺時代”大運河文化盛宴。
拓展“黃金水道”綜合功能
在淮安市區,里運河碧水清波,乘坐畫舫蕩漾其中,兩岸人文景觀盡收眼底,讓眾多游客切身體會“船在水中走,人在畫中游”的美好意境。從2013年起,淮安正式啟動里運河文化長廊項目,將運河文化鑲嵌在項目建設全過程,通過“起、承、轉、和”四大板塊,建設現實版“清明上河圖”,重現“運河之都”繁華盛景,如今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以上,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
這是淮安依托大運河“黃金水道”和良好的人文生態環境,全力打造富有活力的運河文化經濟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淮安大力實施運河航道整治工程,如今大運河兩淮段船舶通過量占蘇北運河貨物吞吐量四分之三以上,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內河航道之一。按照“城水相依、組團相間、生態相連、文脈相融”的理念,精心布局大運河、里運河兩河四岸濱水景觀帶,加強運河水生態修復,為城市系上了兩條綠色“玉帶”。深入挖掘沿線人文資源,建設延伸15.6公里的里運河文化長廊和中國漕運城、板閘遺址公園等重大文旅項目,積極發展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健康養生等綠色產業,全力打造運河文化經濟帶。
彰顯“精神家園”時代價值
近年來,淮安緊扣運河文化這個“根”和“魂”,把傳承運河文化作為一種責任和使命,組建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挖掘運河文化中蘊藏的時代價值,在城市形象識別系統中融入運河元素,將大運河開放包容的特質凝練成“包容天下
崛起江淮”的新時期淮安精神,融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之中,并實施大運河文化資源布展解讀工程,先后建成4座運河文化專題博物館,讓人們直觀感受傳統文化、親近運河遺存,推動運河文化世代傳承、發揚光大。
如今,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上升為國家戰略,讓千年運河煥發了新的活力。這既是運河沿線城市合作交流、共謀發展的平臺,也是各地彰顯魅力、展現特色的舞臺,下一步,淮安將按照建設文化運河、生態運河、經濟運河、共享運河的思路,堅持大手筆謀劃、系統化推進、高質量建設,努力把大運河淮安段打造成為中國漕運文化核心展示區、中國水利河工文化經典集成區、運河生態文旅江淮經典體驗區、運河保護利用綜合示范區,為傳承中華文脈交出新時代答卷。
通訊員 嚴波 記者 陸彥平
揚州微電子產業園規劃2020年開票銷售有望破200億
送醫送藥下鄉
海濱路改造開始夜間瀝青罩面
我市“商標強企”活動 實現“開門紅”
探索構建中國“環境大腦”
千年運河煥發時代生機
桃南路小學開展推普周宣傳活動
岷山鄉紅峰村干部李升明幫助貧困戶暖心“牽線”
溫州出臺“城市基層黨建18條” 全力打造城市基層黨建的“溫州樣本”
鎮江在京舉行央(國)企合作懇談會
“創業西安”城市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 全市已建成眾創載體378個
長沙上榜中國十大數字閱讀城市
棚戶區改造安置點配套設施完善
后人仿制牌坊 放置小區廣場
南明區花果園:疏導+處罰 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潁上縣“六河同步”高標準建設潁左潁右景觀工程
許志華同志遺體告別儀式昨舉行
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主席團舉行第一次會議
新化縣領導到文田鎮調研指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工作
深圳一彩民獨攬雙色球1.61億元巨獎 系深圳福彩史上最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