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父楊濟川的一幅金粉小楷掛在面館墻上最醒目的地方
面店徐老板和義父楊濟川,有人說他們很像親父子。
城南撫寧巷口,有一家小小的“康訊面館”,食客多為附近居民。
走進面店,墻上除了菜單、營業執照,還掛了兩幅套著鏡框的書法作品,都是清新典雅的小楷,一幅“鳥啼春院靜,魚戲野池幽”,一幅王羲之的《蘭亭序》。
來吃面的食客大多不懂書法,偶爾問起:“墻上這個是不是真的?是模仿的吧?”正在燒面的老板娘也不太懂,但痛痛快快地回答:“這是書法,我們親戚寫的,不賣的!”
中午,一位戴眼鏡的中年男子姍姍來遲。他是面館老板,姓徐。老徐說,寫這兩幅書法的叫楊濟川,今年87歲,是他認的義父,人稱“江南小楷王”。
“楊老膝下無子,只有兩個女兒。我和他小女兒是多年鄰居。2014年,我正式拜楊老夫婦為義父義母。”
片刻,老徐端出一餅干盒子,里面都是楊濟川的書法,有幾幅專門寫給他這位義子。還有一幅唐詩五首的小楷,落款“阿花囑書,濟川”。
“這個阿花,就是我義母的名字,老兩口感情很好的。”
一星期后,老徐帶我去大學路小區,正式拜見楊濟川老先生。
楊濟川,1932年生,江蘇鹽城人,自號“怡性齋齋主”。他面色紅潤,思維敏捷,蘇北口音。每天早上,從官巷口家中步行至大學路畫室,白天練字,傍晚回家。
他向我回顧他的一生。六歲發蒙,跟著祖父練字;參軍時隨身帶字帖,沒有條件寫字,就在大腿上比劃;轉業到上海的華東電力設計院,宿舍里只有一張小桌子,桌上放了5個熱水瓶,5個茶缸。別的字體寫不開,他就在床上疊了兩堆磚頭,上面擱一塊繪圖板,人坐在小凳子上專門練小楷。
第一個老師是沈尹默。沈尹默以書法聞名,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稱。因為癡迷書法,楊濟川經常去南京路上的朵云軒看字。“看到署名尹默,我就問店員,這個尹先生是哪個。店員說,他又不姓尹,他姓沈,沈尹默。以后我就經常看他的字,每一筆怎么寫,我都記下來。有時店員說:同志,我們飯都吃完了,你怎么還在看。”
沈尹默家住虹口區,難得進一趟城。終于有一次,給楊濟川碰上了。
“那天我一進門,店員說:來來來,你要拜的老師在這里。我一看,他這個人蠻清瘦,個子不太高,年齡已經八十出頭。我叫了聲‘沈老師’,走過去深深一鞠躬,‘我一直崇拜你,很想拜你做老師’,我就把我的名字,我在哪個單位工作,今年多大,幾歲開始學書法,都報了一報。我說,‘我猶如一條小船,在大海里。我每天都在劃,但沒有方向,希望有個老師來指點指點我。’他問,你作品帶了沒有。我說,不曉得你來,我下次給你寄過來。他說,我難得到這里來的,我把地址告訴你。”
“回去后,一晚上我拼命寫啊,我寫了楷書兩幅,小楷兩幅,行草書兩幅,拿給沈先生。他看了以后說:你楷書功底很深,但行草書還不過關。以后每個星期天,我有空就去他家里,沈先生教我學書法的道理。大概去了九次還是十次,“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沈先生被打倒……抄家后,他把兩包書法作品藏到保姆家里。保姆嚇壞了,把兩包東西偷偷地燒掉……”
推薦閱讀
杭州民辦學校有編制的老師要回公辦了?真相來了!
給爸媽遷戶口、湊份子搖號……為了買房 杭州人又想出新招!
杭州70周歲以上老年人憑身份證可辦理免費乘車卡
浙江女企業家沈月華 西湖大學創始捐贈人再增一人
一年10萬補習費 民辦小學放榜,一家歡喜一家愁
杭州進入防汛時間 預計入梅時間偏早
高仿醫院卷土重來 百度:對千家三甲醫院廣告屏蔽保護
漢中經開區搭建銀企合作交流平臺
太康縣舉辦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暨“七一”文藝晚會
晉煤集團單井瓦斯抽采量連續12年全國第一
萬科攜手華為 打造首個智慧園區項目
面館墻上掛書法 清新典雅功底深 作者人稱“江南小楷王”
宜君:筑牢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格局 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聚是一團火 散是滿天星
四川內江:積極探索丘區“插花”式貧困精準扶貧新路子
的哥連闖紅燈還不收車費 原因竟如此感動
景德鎮市旅發委開展景區“雙創雙修”工作巡查
灌南縣孟興莊鎮組織人大代表開展春季視察觀摩活動
政府部門履職盡責督促檢查集中測評 12個部門解決問題近千個
迷路五齡童遇上暖心民警
通山南林橋鎮人大真抓實干 構建立體化工作格局
守好“責任田”做好“分內事”文明創建常態化轉向精細化
南充夫妻連闖5個紅燈 原來是做了這件感人的事
歷時69天 中國第九次北極科考實現多個“首次”
培育新增長極 省委重點課題調研組到宜賓調研
望月路步行街裝石球路障 路面變得整潔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