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pajho3uquywqywwaiwkz6a
萬眾一心的共識——“沒有國,哪有家”
阿桑村位于亞東縣下亞東鄉南部,面積約109平方公里,與印度、不丹兩國接壤,全村有26戶,90人。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阿桑村只有兩戶,8個人。
索朗多吉就是其中一戶,為了不讓家人擔心,索朗多吉一直瞞著家人獨自守護著牧場,直到一群不丹兵闖進洞朗,將他抓走盤問數日,家人才得知一切。
索朗多吉的女兒扎西拉姆回憶,剛開始并不清楚父親究竟在干什么,直到父親被抓才明白原因。后來,父親開始教導兒女,這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守好了牧場就是守好了國家,有國才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家的平安,哪怕再苦再累再危險,我們都要在邊境扎根下去。
20歲那年,扎西拉姆從父親手中接過了放牧守邊的重任。
上世紀80年代,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喜馬拉雅山南麓,伴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阿桑村逐漸發生了變化……
一戶變成兩戶、兩戶變成四戶,阿桑村人口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放牧守邊。
巴桑多吉兄弟倆
1984年,巴桑多吉兩兄弟開始放牧守邊生涯。
洞朗地區山高、溝深,看似簡單的放牧,卻可以說是萬分艱險。
巴桑多吉兩兄弟這樣描述他們的生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餓了吞糌粑,渴了喝泉水。白天,翻山越嶺,穿越原始森林和山峰溝梁;晚上,以天為被、地為床,三塊石頭支口鍋,荒無人煙的原始森林,解悶的只有一臺老式收音機,還要隨時準備迎接各種突來的自然災害和野獸襲擊。
最難忘的是有一次,下暴雨,在泥濘的山路上,巴桑多吉摩托車打滑,摔得頭破血流,還差點跌入懸崖,幸虧被一棵大樹擋住,至今巴桑多吉頭部還有一道深深的疤痕。
除了放牧,大部分時間,巴桑多吉兄弟倆都在重復著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插國旗,他們每到一處便將鮮艷的五星紅旗立于一處,從不間斷。
村民家里的風濕藥
由于洞朗地區水質偏酸、雨多霧濃,阿桑村的牧民幾乎都患有風濕病、關節炎,有牙齒脫落的癥狀。
然而,扎西拉姆、多吉、巴桑多吉……所有阿桑村牧民無怨無悔,每當有人問及此事,他們總會樂觀的笑著說,“我們外國兵都不怕,還怕生病?就算牙齒掉光、疾病纏身,我們守邊的決心也不會動搖,沒有國,哪有家!”
一個家族兩代人——“為了同一個守邊夢”
“放牧守邊是我從小的夢想,我要和父輩一樣繼續堅持下去,守好家、護好國,讓五星紅旗永遠飄揚!”一番豪言壯語,在25歲格桑旦增青澀的臉頰上,看到的是堅毅、自豪。
格桑旦增年齡不大,卻經放牧8年。
也許有人會問,這么年輕,為什么不走出大山,追尋新的生活?
原因是父輩的言傳身教,讓格桑旦增深深明白放牧守邊不是生活,而是責任、使命。
打從記事起,父親拉巴頓珠和大伯父米瑪次仁就放牧守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腳步丈量著40多公里的邊境線。
談起放牧守邊,年輕的格桑旦增(左一)有著講不完的故事。
每每聽到父輩談論放牧守邊的艱險和趣事,格桑旦增就異常興奮,一顆放牧守邊的夢想種子就此埋在他心里。
隨著年齡的增加,父輩的言行潛移默化影響著格桑旦增,留守家鄉,放牧守邊的念頭日益堅定。
初中畢業,格桑旦增義無反顧跟隨父親在洞朗放牧守邊。8年過去了,放牧守邊已經成為格桑旦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現在,每次上山放牧,格桑旦增父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放牧點換上五星紅旗,確保五星紅旗永遠都是鮮艷的。
與格桑旦增父子一樣,米瑪次仁和女兒措吉也用自己的方式演繹著一家兩代人接力守邊的故事。
兩代為國守邊的男子漢
和表哥格桑旦增不一樣,措吉沒有選擇放牧守邊,而是選擇學習深造,如愿考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邊防管理專業。
措吉告訴記者,從小受到家庭耳濡目染,對守邊有種特殊情懷,但看到父輩在艱苦環境下放牧守邊,心里既驕傲,又心酸。
措吉希望通過學習邊防管理,尋找到更加科學有效的守邊、固邊、興邊的辦法,學成后回到家鄉,把家鄉建設的更加美麗,讓鄉親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哥哥帶著弟弟,父親帶著子女,一代接著一代,類似格桑旦增一家的故事在阿桑村還有很多,阿桑村牧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雪域兒女對偉大祖國的深深愛戀。
邊境村的新生活——“幸福不忘黨的恩”
喜馬拉雅山再高也有頂哎
雅魯藏布江再長也有源哎
藏族人民再苦哎再苦也有邊哎
共產黨來了苦變甜哎……
這首民歌,唱出了阿桑村牧民對黨的感恩之情。
自從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阿桑村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先是,從山上搬到山下;后來,分到土地,住上了土坯房;再后來,安居工程實施,大家又住上磚石結構的安居房;如今,進入阿桑村的村道正在進行路面硬化,沿途一幢幢漂亮的房屋鱗次櫛比,一面面鮮艷的紅旗迎風飄揚。
熱情樸實的阿佳扎西拉姆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脫貧攻堅的不斷深入,鄉村振興戰略、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大力實施,曾經不通電、不通路,幾乎與世隔絕的邊境小山村,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建設,現在通了路、通了電、通了水、通了網,還享受著邊民補貼、生態補償等多項黨的惠民利民政策......
2016年,阿桑村成立了牦牛養殖合作社,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模式,逐步探索產業富民之路。
2017年,阿桑村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100元,在全區率先脫貧摘帽。
從脫貧致富到奔小康,一個嶄新的邊境小康示范村雛形已成,然而小康示范村標準不能只看經濟、基礎設施類似的“硬條件”,還應看教育、文明的“軟實力”。不知從何開始,阿桑村開始崇尚教育,文明新風興盛,村里誰家掙了錢蓋了樓、誰家買了車并不讓人眼熱,而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才令人稱道。
受益于國家義務教育“三包政策”,這個不足百人的邊境村,僅從2008年至今,就走出19名大學生,并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守邊人的全家福
這其中,像措吉一樣的大學生不在少數,他們十分愿意回到家鄉、植根家鄉、建設家鄉。
可以預見,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阿桑村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黨的恩。
眼下,阿桑村各族群眾正以玉麥鄉為榜樣,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像格桑花一樣扎根在雪域邊陲,做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
(記者: 陳林 張斌 扎西頓珠 )
馬尾亭江集體作出承諾確保廉潔選舉
國家煤電調控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督導組蒞汴督導
對校園欺凌說不!濱州市出臺綜合治理實施方案
深耕細作煥然古樓
貨車側翻司機獲救
祖國,西藏洞朗阿桑村向您報告
中共河南省委關于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并開展 向李芳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淮北市農委組織開展紀念建黨97周年專題黨課
首付提升利率上浮太原房貸門檻越來越高
英西中學舉行2018屆高三60天沖刺誓師大會
佛山公安公布姓名大數據,擬取名可微信查重名
[公安局]羅強市長會見世警聯合會執委一行
游客失足跌落20米深青城山崖 幸無生命危險
副市長羅蒙到三臺聯系村宣講省委、市委全會精神
云VR展區讓你親臨“槍戰”
周樂彬深入金武村調研指導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工作
特校有家超市每天只開1.5小時
唐河縣龍潭鎮鐘莊小學課間活動豐富多彩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冷空氣來了 但降溫不算強 下周一開始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