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秀區大龍山鎮有這樣一個人,他的名字就叫王建鋒。1986年,23歲的王建鋒大學畢業之后,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到老家鄉鎮衛生院工作。30多年來,他經歷多個崗位,卻始終堅守在基層醫療服務的一線,用青春和汗水守護父老鄉親的生命健康。
立志當醫生
王建鋒從小在農村長大,艱難的生活和簡陋的衛生醫療條件使他從小就立下了學醫治病、救死扶傷的志向。
小時候母親告訴他,他有一個舅舅人特別聰明,但十幾歲時僅僅因為一根鯽魚刺卡在喉嚨里而失去了生命。
舅舅的意外離去,讓年幼的王建鋒第一次萌生了學醫的想法。1981年,王建鋒參加了高考,老師建議成績優異的他報考熱門院校和熱門專業,但他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醫科。時至今日,他都不后悔自己的這一選擇。
1986年,王建鋒從蚌埠醫學院醫療系醫療專業畢業,當時他可以選擇武漢、合肥的幾家醫院,甚至可以留校,但他卻做出讓很多人瞠目結舌的選擇:他放棄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主動回到老家,走上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崗位。
給看不起病的人看病
王建鋒認為大城市也不缺少他一個學醫的,但是老家可不一樣。出生在農村的他,對老家的這片土地有著說不出的情感。
王建鋒知道,很多鄉親生了病舍不得花錢去醫院,只好小病忍,大病扛。他深深感到在農村地區為農民服務的幸福和滿足。
后來隨著國家醫療衛生系統的不斷完善發展,王建鋒也獲得了不少發展的機會,其中不乏待遇更優厚的工作,但是王建鋒沒有動心,還在苦苦堅守在基層醫療一線。
因為他擔心自己離開后,鄉鎮里老老少少有個頭痛腦熱的看病不方面。
王建鋒說,來衛生院看病的鄉親們總是告訴他,看病時盡量少開一點藥,他們希望將藥費省下來,給家里小孩生活和上學用。聽到這些話,王建鋒心里真不是滋味。多年來,做為一名基層臨床醫生,在醫療活動中他堅持一切以病人為中心,堅持不過度醫療,讓患者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想盡辦法替他們省下每一分錢,盡可能地替他們省錢,使能夠把打工掙來的血汗錢多用于照顧家庭、教育孩子。
很多患者感動地說,“沒想到在家門口不但能夠看好病,費用也不高,這錢都是王醫生替我們省下來的。”
堅守基層初心不改
2000年10月,王建鋒的老父親病危,他老人家臨終之時含著淚握住兒子的手,希望他能在病床前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沒想到當晚衛生院恰好又來了一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急診病人,情況十分危急。為了搶救病人的生命,為了醫生那神圣的使命,王建鋒含淚辭別病榻上的老父親,冒著雨、流著淚及時趕回了衛生院,經過近五個小時的全力搶救,患者逐漸脫離了生命危險,轉危為安。可惜等到王建鋒趕回家時,老父親卻已經離開了人世,王建鋒忍不住淚如雨下。
2010年,兒子到上海讀大學之后,王建鋒再次主動向組織請纓,要到缺醫少藥的邊遠鄉鎮去工作。組織上經過考慮,決定選派他到當時條件艱苦的大龍山鎮衛生院工作,希望他帶領衛生院,走出一條發展壯大的新路子。
當時的大龍山鎮衛生院,房屋破舊,醫療設備簡陋,人心渙散,衛生院各項業務指標均排在全區落后位次。上任以后,王建鋒深感責任重大。他及時與每一位職工交流談心,疏導職工心理,穩定隊伍,同時爭取項目,多方籌集資金,按照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建設標準,建起了嶄新的大龍山鎮衛生院,添置醫療器械,改善硬件設施。
短短幾年事件,大龍山鎮衛生院的面貌煥然一新,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從一所頻臨倒閉的基層醫療機構變為宜秀區衛生系統的一面旗幟,在多次評比中取得優勝名次。
據了解,這三十二年來,王建鋒診治的病人超過10萬人次,也多次獲得省、市、區先進醫務工作者稱號。他總說,以前怎么干,現在還是怎么干。
永州十中黨員教師:指導貧困戶“乘風借力”爭取早日脫貧
演員方芳:我是安徽全椒人
工人手臂被卷機器內 靖州消防成功救出
公 告(1月31日?)
湘潭公安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出“硬”招
王建鋒堅守基層三十余載
關于明確戶口登記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
彭國甫主持召開書記專題會議 調度中央和省環保督察交辦件辦理工作
鐘成:忠誠為民的“勤務兵”
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三個強化”推動全國級文明城市創建交通秩序提升工作
英山孔家坊鄉千畝紫云英肥了糧田醉了游客
讓專利權質押融資激活創新池水
助力美麗青島行動 華電青島廠區環境綜合治理顯成效
鄞州上半年將整治50個"跳車"點位 驚駕路三號橋已完工
市中區永安鎮穩步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揚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關于批準市政府關于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8年預算調整方案的決議
市離退休干部載歌載舞 慶祝宜賓建城2200周年
遼源“1·05”特大電信詐騙案件成功告破
市經信委: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高新區財稅系統學習貫徹高新精神文藝匯演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