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橘北枳”成語與淮南
“南橘北枳”這個成語不是出現在《淮南子》中,而且這個成語與今天的淮南市也沒有任何關系,所以,在我們談論淮南成語的時候,請不要把“南橘北枳”列入其中。
之所以有人將“南橘北枳”成語出處歸入《淮南子》,是因為《淮南子》中有句講“橘”的話。
《淮南子·原道》在闡述“因之”這個觀點的時候,說:“禹之裸國,解衣而入,衣帶而出,因之也。今夫徙樹者,失其陰陽之性,則莫不枯槁。故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枳,鴝鵒不過濟,貈渡汶而死,形性不可易,勢居不可移也。”
上述文字的意思是,夏禹治水的時候來到南方的裸國,脫掉衣服進入這個國家,出了這個國家后再穿上衣服,這是遵循當地的習俗。今天,移植樹木的人,如果不顧樹木對環境四時陰陽寒暖的適應性,移植的樹就會枯槁死亡。所以,橘移栽到江北就變成了枳,鴝鵒不能過濟水,貈一過汶水便會死去,它們的形性特點是不能改變的,生存居處的環境是不能變移的。
就是這句“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枳”,讓人以為是成語“南橘北枳”的意思。
但這的確是錯誤地以為。
其一:《淮南子》原句中很可能就沒有“枳”字。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中在“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枳,鴝鵒不過濟,”句下集解——
高誘注:“見于《周禮》。”
王念孫云:“枳本作橙,此后人依《考工記》改之也。不知彼言橘逾淮而北為枳,此言樹之江北則為橙,義各不同。注言‘見《周禮》’者,約舉之詞,非必句句皆同也。《埤雅》引此作‘化而為枳’,則所見本已誤。《文選》潘岳《為賈謐贈陸機詩》‘在南稱甘,度北則橙’,李善注引《淮南》曰:‘江南橘樹之江北化而為橙。’《藝文類聚》《太平御覽·果部》橘下并引《考工記》曰:‘橘逾淮而北為枳。’又引《淮南》曰:‘夫橘樹之江北,化而為橙。’(《御覽》橙下引《淮南》同。)然則《考工》作枳而《淮南》作橙,明矣。晉王子升《柑橘贊》曰:‘異分南域,北則枳橙。’此兼用《考工》與《淮南》也。”
王念孫是清代著名的校勘訓詁大家,他認為《淮南子·原道》中“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枳”一句中的“枳”字,應該是“橙”字,原句應為“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橙”,且認為《淮南子》的“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橙”與“橘逾淮而北為枳”的意思不一樣。
王念孫認為“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枳”一句中的“枳”字是后人參照《考工記》改的,并舉不同朝代的書證。
今天所見《考工記》,是作為《周禮》的一部分。《周禮》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組成。西漢時,“冬官”篇佚缺,河間獻王劉德便取《考工記》補入。劉歆校書編排時改《周官》為《周禮》,故《考工記》又稱《周禮·考工記》(或《周禮·冬官考工記》)。
《考工記》是中國戰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范和制造工藝的文獻。《考工記》的作者和成書年代,長期以來學術界有不同看法。多數學者認為,《考工記》是齊國官書(齊國政府制定的指導、監督和考核官府手工業、工匠勞動制度的書),作者為齊稷下學宮的學者,該書主體內容編纂于春秋末至戰國初,部分內容補于戰國中晚期。
由此看來,《考工記》比《淮南子》成書時間早。
那么,后人何時將“橘”改為“枳”的呢?
書證一,《埤雅》。《埤雅》是宋代的訓詁書,這個時候,《埤雅》作者陸佃看到的《淮南子》原文已經是改過之后的了。
書證二,《文選》。《文選》是南朝梁蕭統編選先秦至梁的各體文章,又稱《昭明文選》,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書中收錄了西晉著名文學家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一首四言詩,有“在南稱甘,度北則橙”詩句。唐朝著名學者李善注曰:“言甘以移植而易名,恐人徙居而變節,故引以誡之。《淮南子》曰:江南橘樹之江北而化為橙。”
書證三,《藝文類聚》。《藝文類聚》是唐代文學家歐陽詢等人編纂的一部綜合性類書,保存了唐代以前豐富的文獻資料,尤其是許多詩文歌賦等文學作品。《藝文類聚》也收入了潘岳的這首有著“在南稱甘,度北則橙”之句的詩。
書證四,《太平御覽》。《太平御覽》是北宋李昉等學者奉敕編纂的一部著名的類書,成書于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該書“果部”“橘”下引“《淮南子》曰:夫橘樹之江北,化而為橙。”“果部”“橙”下引“《淮南子》曰:夫橘樹之江北,化為橙。”
由此看來,從晉到唐,乃至北宋初期,人們看到的《淮南子》中關于“橘”的那句話,還是“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橙”。到了《埤雅》出現,時隔差不多近百年時光,《埤雅》作者在“釋木”篇中的“橘”字下引注的《淮南子》關于“橘”的那句話時,就變成“化而為枳”,“枳”替換了“橙”。
“枳”替換“橙”的依據,王念孫認為正是《考工記》。《考工記·總序》曰:“橘逾淮而北為枳。”
為什么會替換?有學者認為,由于《考工記》是《周禮·考工記》,屬于儒家經典,而《淮南子》在獨尊儒術的時代,只被當作一本的“子”書看待,《周禮·考工記》這樣的經書被廣泛學習和尊崇,以“經”改“子”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將《考工記》中的“枳”替換《淮南子》中的“橙”,也就很正常了。
如果《淮南子》原句中都沒有“枳”字,那么,《淮南子》與成語“南橘北枳”有何干?
其二,有“江”與“淮”兩字之差
即便如上所述,改動了“枳”、“橙”,但是,“枳”或“橙”被“化”的前提條件——環境,《考工記》和《淮南子》也是不一樣的。《考工記》說的是“橘逾淮”,《淮南子》說的是“橘樹之江北”,一個是淮河以北,一個是長江以北。
所以,不要把《淮南子》的這句“橘樹之江北則化而為枳(橙)”,再附會到成語“南橘北枳”上面,因為成語“南橘北枳”的“枳”是在淮河以北。
其三,“附會”要分清褒貶
“南橘北枳”這個成語,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意思是淮河以南的橘樹,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為枳樹。比喻同一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講述的完整故事是:齊國的晏子出使到楚國,楚王想戲弄他,就事先編排了一個情節。當楚王招待晏子酒喝的時候,兩個官吏捆著一個人來到楚王跟前,楚王說:“捆著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的罪。”楚王瞟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盜嗎?”晏子離開座位嚴肅地說:“我聽說過,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樹,只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不一樣。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一樣。現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盜,進入楚國就偷盜,莫非楚國的水土使人變得善于偷盜吧!”楚王笑著說:“圣人是不能跟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這則故事作為小學語文教材被廣泛認知,故事中說到橘、枳的生長環境分別是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不是指今天的淮南市。何況,這只是個故事,今天已經證實了橘枳之變是偽現象,沒有科學意義,不值得深究。
今天的淮南市在戰國時期屬于楚國,“南橘北枳”成語來源于“晏子使楚”的故事,所以,切莫把“南橘北枳”這個成語附會到今天的淮南市身上,莫把“苦澀”當“甘甜”,莫把羞辱當褒揚。(金 妤)
我市召開加快項目前期工作動員會
“大草帽子”辦實事
榮全到恩陽機場分局調研
良慶區:大力推進村鎮河道綜合治理
92號汽油零售價今起每升漲0.06元
莫把“苦澀”當“甘甜”
呼和浩特市召開2018年全市衛生計生考核評價工作會議
[彭州市]彭州市強化綜合治理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
通山組工干部愛心認購滯銷豬肉真情幫扶貧困戶
“你點我檢 問檢于民” 食品抽檢請您參與
垃圾扔在單元門口 鄰里直言不應該
龍文清理1600平方米土地 助推項目清場騰地
賴淑芳帶隊赴五通橋區走訪慰問
關于延伸調整公交305路首末站 及調整公交307路首末站的通告
金華借勢環保督察力促“低小散”轉型升級
我市連續兩年榮膺森林浙江建設考核優秀稱號
基層這樣的“試驗田”應該多起來、“火”起來
于國安到省防汛抗旱指揮中心指揮調度全省防汛防臺風工作
湘潭地產集團:化解政府債務 防控金融風險
市水利局“大學習”活動認真宣講、用心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