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先進 取真經 謀發展 一次對標找差的解放思想之旅——宿遷市黨政代表團學習考察側記)
宿遷網訊(記者 魏歡慶 柏志勇)這是一次解放思想、開闊眼界的學習之行,也是一次對標先進、尋找差距的收獲之旅。
思想大解放,改革再出征。6月8日至13日,市委書記張愛軍,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王昊帶領宿遷市黨政代表團,到浙江省金華市、麗水市,蘇州市學習考察。
來去6天,輾轉兩省三市,行程數千公里,走“親戚”、看企業、學先進,代表團安排滿、節奏快、收獲豐。
“大家既解放了思想,也開闊了眼界,理清了思路,達到了初步效果。”張愛軍在總結這次學習考察時說,“這次考察雖然結束了,但是解放思想的步伐,推動宿遷高質量發展的探索才剛剛開始。”
新時代新階段,宿遷面臨新形勢,如何破解發展瓶頸?代表團首站選擇浙江金華市,在這里尋找加快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答案”。
說起義烏,大家都不陌生,特別是義烏國際商貿城享譽海內外。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近年來義烏國際商貿城也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從傳統的市場,延伸到市場和制造兩大‘基石’,再到市場群+產業群+城市群,走出了一條特色轉型發展之路。
德國的廚具、法國的葡萄酒、韓國的化妝品……走進義烏中國進口商品城,外國產品琳瑯滿目,讓人應接不暇。
當地工作人員介紹說,義烏中國進口商品城是目前國內規模領先的“一站式”進口商品采購基地,是集經營、展銷、洽談于一體的進口商品展貿中心,也是義烏國際商貿城實現從“買全國、賣全國”到“買全球、賣全球”轉型升級的新標桿。
地處浙中的金華市,也同樣面臨著區位條件不優、資源要素緊缺等“短板”。但是,他們堅持把加快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全市上下大抓項目、大抓工業、大抓實體經濟的氛圍非常濃厚。隨著一個個大項目、好項目的落戶,金華經濟發展的“引擎”越來越強大。
走進義烏市綠色動力小鎮,氣勢磅礴的加工車間、技術先進的制造設備和潛力無限的發展前景,讓人眼前一亮。
這個項目由吉利集團和義烏市政府共同投資300億元,打造集新能源整車、動力總成、汽車零部件及周邊產品研發制造,并融合工業旅游、汽車主題旅游、休閑健康運動等功能,是一個千億級的綠色動力小鎮。
“綠色動力小鎮實際上就一個企業。”參觀之后,沭陽縣委書記卞建軍深有感觸,“沭陽每年也招引幾十個億元項目,卻抵不上這一個企業,所以在招商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招大引強。”
招大引強,如果沒有專業的招商隊伍,沒有堅持不懈的毅力,還是一句空話。考察中,義烏有關負責人介紹,義烏始終把招商引資放在重要位置來抓,市四套班子領導帶隊外出招商,所有的獨角獸企業跑一遍,并且定期對招商引資工作進行考核。
“建市以來,宿遷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就是得益于招商引資。”市商務局局長朱長途感慨地說,“招商引資是抓好實體經濟發展的‘抓手’,當前宿遷經濟發展最大問題還是總量不大,要適時調整戰略,營造更加濃厚的招商引資氛圍。”
結束金華的考察,代表團馬不停蹄,又來到了麗水。這里,習近平總書記曾稱贊道“秀山麗水、天生麗質”,有中國生態第一市之稱。
麗水與宿遷在發展路徑、發展模式等方面具有很多共通點,特別是麗水提出打造“美麗浙江”大花園的最美核心園,宿遷也提出要建成“江蘇生態大公園”,兩地可謂不謀而合。
九龍國家濕地公園,是麗水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民生福祉的一個縮影。走進公園,鳥語花香,小橋流水,空氣清新,仿佛置身一座天然氧吧。可誰又能想到,這里曾經有31家養殖場和7家工廠,生態環境極差。
麗水痛下決心,投入巨資對生產、生活污水全部進行收納處理,實施河道清淤保護和濕地整理,采取植被改造等技術措施,穩步推進濕地植被恢復。通過整治,公園水質從建園前的劣Ⅴ類提高到現在的Ⅲ類。2015年12月,該公園正式躋身為“國家濕地公園”。
麗水好生態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工作韌勁。近年來,麗水堅持用最頂格的生態標準、最嚴格的生態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印象最深的,是麗水堅持不懈踐行‘兩山’理論,追求綠色發展的定力。”市洋河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顧宇說,“現在麗水不僅經濟發展實現了成功轉型,而且發展指標持續上升、進入了正常軌道。”
對麗水而言,綠色是主基調,發展是主旋律,對宿遷而言,更是如此。
蓮都區大港頭鎮利山畬族村,是一個由8個少數民族自然村組成的小村子,民風淳樸,風景宜人。守著綠水青山,如何增收致富?該村通過特色畬寨建設、舊村改造、美麗鄉村建設、弘揚畬族傳統文化等一系列動作,逐步走上了賣風景、吃生態的綠色發展之路。
去年,利山畬族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8.46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5萬元,是麗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6倍,是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2倍。
“美麗鄉村建設一定要在生態產業上下功夫,更加注重鄉村建設內涵,做好‘生態+產業’文章,著力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通道。”泗洪縣委書記王曉東說。
“他們不僅僅是守著綠水青山,而是著力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做到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舉。”宿豫區委書記劉海紅說。
看完了秀山麗水,代表團又來到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蘇州。
目前,蘇州正按照省委、省政府“六個高質量發展”新部署,爭做“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先行軍、排頭兵,很多做法和經驗都值得宿遷學習借鑒。
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人工智能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了園區發展人工智能的硬件、軟件、產業、生態等基礎,以及智能家居、交通運輸、教育、醫療、制造等細分領域的應用現狀及代表性企業。
據了解,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將人工智能確立為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之一,通過集聚行業優質資源,積極打造國內外知名的人工智能產業高地,吸引了不少科技型企業入駐。
蘇州的博眾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智能裝備研發、設計、生產,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處于國內領頭地位。
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型企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一路走來,無論是晶方科技還是龍騰光電和博眾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蘇州眾多的科技型企業讓大家羨慕不已。但是反觀宿遷,科技創新的基礎非常薄弱,科技型企業也屈指可數。
“給我們的啟發是,抓科技創新工作,既不能不緊不慢,也不能急功近利,還是要有一些長遠的眼光和戰略定力”。市科技局局長袁恒表示。
宿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張輝認為,金華、蘇州等地推動企業轉型升級起步早,成效明顯。對宿城區來說,就是要圍繞價值鏈的中高端做文章,突出蘇南、浙江等地優質產業鏈補鏈項目、強鏈項目的引進,把宿城區智慧園區、開放園區的特色更好地發揮出來,吸引蘇南浙江上海廣州等地的優質項目入駐園區,促進產業鏈做大做強。
2006年,為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實施的區域共同發展戰略,蘇州、宿遷兩市緊密合作,共建了蘇宿工業園區。經過12年的發展,園區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市政府黨組成員、蘇宿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馮建林表示,這次外出考察,啟發最大的還是要圍繞“1+1”的產業定位,全力推進招商引資。
“目前蘇州也在做產業轉移,有很多符合宿遷產業定位和環保政策的項目,我們會在產業集聚、產業轉移上與蘇州保持密切的溝通,爭取招引更多的項目。”馮建林說。
中央媒體關注桂林生態保護和文化建設
2018年8月8日吉首早報
劉衛兵調研 “最多跑一次”改革
南通東路渡江橋北下坡附近兩車相撞 騎手飛出倒地
廈門將啟用BRT高崎機場站 新增BRT快線線路
一次對標找差的解放思想之旅——宿遷市黨政代表團學習考察側記
守護一方碧水 蘇州大力改善農村水環境
常德開出首張“聲吶罰單”小車違法鳴笛被罰100元
龍文:優化服務 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
紅旗區道路運輸管理局:開展駕培行業專項治理活動
殯葬服務單位開設祭悼預約代祭服務市民政局推出多項便民措施
東安縣井頭圩中心小學: “人車分流”為師生安全保駕護航
荔灣區開展新春走訪慰問老干部
天臺蒼山產業集聚區建設如火如荼
中國工商銀行個人質押貸款
“古今輝映” 名城建設展現實模樣
臨清小品獲全國曲藝大展銀獎
黃巖區上鄭鄉下鄭村飲用水引水工程實施方案通過評審
示范園區圓滿完成村居黨組織換屆選舉工作
藝術節閉幕式大戲《老支書》首次舞臺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