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作為明清城墻聯合申遺的牽頭城市,南京開始在中華門邊建設新的南京城墻博物館,預計2020年建成開放。新建的南京城墻博物館將作為中國古代城墻歷史與文化的專題博物館以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展示地。南京希望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爭取把中國明清城墻列入我國2020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使之早日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南京明城墻自明初開始大規模興建,距今已有650余年的歷史,是目前中國地面遺存最大、原真性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城墻,也是南京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國際文化名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將南京明城墻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使之彰顯出新的時代精神,不僅是南京市民的共同心愿,也是關注文化遺產保護的有識之士的共同愿望。近年來,南京通過加強對明城墻的保護修繕、環境整治與創新利用,讓明城墻這樣的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傳下去。
抹平皺褶 風光不與舊時同
朱自清曾這樣評價南京:“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而明城墻就是南京規模和體量最大的古董文物。
1356年,朱元璋攻下南京后采納了謀臣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用21年時間,終完成明王朝都城四重城垣的格局。現在完整保存了25.1公里,是世界最長、原真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城垣。
然而,再堅固的城墻也經不起人為的破壞和數百年光陰的打磨。由于多年的風雨侵蝕加之年久失修、幾經兵亂,明城墻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之前的城墻墻體不牢固,上面長滿了雜草,城磚上都是刻畫的痕跡。”喜歡拍攝城墻的攝影師蒯超見證了明城墻“煥然一新”的變化史,“現在經過政府的修繕,我們的城墻更有味道了,拍出來的照片也更好看了。”
近年來,南京市堅持把保護放在首位,不斷加大對城墻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將城墻保護相關要求落實到實際工作中。
為了讓明城墻“舊貌換新顏”,近年來,南京市在“修、護、防、測”等方面同時發力,對明城墻進行修繕工作。在修復上編制《南京城墻保護與修繕技術導則》,為修繕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據和技術指導;在養護上清理城墻本體,阻止和延緩城墻的劣化速度,為城墻“延年益壽”;在防汛上定期對城墻進行全面檢查,對城墻險情險段做好記錄;在監測上建立南京城墻遺產監測預警平臺,使用信息技術整合遺產信息資源,對城墻進行合理保護、科學管理。
如今的明城墻,以嶄新、亮麗、古樸的新面貌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融文入磚 明城墻更是“民”城墻
夏夜,行走在武定門城墻旁,跑步的市民、跳廣場舞的老人,在古城墻旁混雜出獨特的市井情懷。位于城墻“腹中”的“垣里書香”書吧更是吸引了不少讀者駐足。“我就住在這附近,每天晚上下班后,我都會來散散步,走累了就到書屋里來看看書。”市民張曉蘭告訴記者,昏黃的書燈下,能夠享受一個人的閱讀時光,感受這座古老的城市中永遠不變的人情書意。
在南京,像這樣藏身于“墻肚子”里的城墻書吧共有10家,這一個個飽含書香、墨香、茶香的“文化驛站”,讓市民游客有了駐足休憩、品讀金陵古韻的文化空間。
“南京城墻在市民心目中的感知度、認知度一直不夠,針對于此,我們推行了一系列措施讓古城墻融入市民的生活。”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專職副書記曹方卿告訴記者,除了打造城墻書吧、開設文化創意產品店、城門掛春聯等文化類活動之外,他們還舉辦了三十六丈城墻跑、徒步城墻等體育類的活動,讓市民在閱讀中了解南京城墻的歷史與文化,在運動中感受南京城墻的厚重與深邃。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花馬,帶把刀,走進城口抄一抄。看你吃橘子,還是吃香蕉?”在玄武門城墻邊,市民張建江教6歲的孫子唱關于明城墻的童謠。“我一有空就帶著我的小孫兒來玄武門這邊逛一逛,教他唱童謠,給他講明城墻的故事。”張建江說。
如今的明城墻已經一改當初斷壁殘垣、破敗不堪的慘狀,不再是過去人們無法企及的高大冰冷的城市邊界,而成為市民休閑娛樂、旅游者品鑒游玩的好去處。人們可以真正踏上明城墻、觸摸明城墻、感知明城墻,在一磚一礫中感受其中的歷史與文化。
申遺之路 傳承文化記憶
作為世界上現存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墻,南京城墻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推動南京城墻申遺,亦是南京廣大市民的心之所向。
從2006年江蘇南京、陜西西安、湖北荊州與遼寧興城聯合申遺以來,中國明清城墻申遺已走過了十二個年頭。2006年,國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中,南京、西安、荊州與興城四地聯合申報的“中國明清城墻”榜上有名,由此南京明城墻開啟了申遺之路。2012年,國家文物局對預備名單進行了更新,可喜的是“中國明清城墻”依然在列,此時聯合申遺的團隊中又多了四名新成員——湖北襄陽、安徽壽縣、鳳陽和浙江臨海。2017年9月11日,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辦專家聘任儀式舉行,聘請多名專家學者指導申遺工作。
今年5月28日,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第六次工作會議在江蘇南京召開,列入中國明清城墻申遺預備名單的南京、西安、荊州、興城、襄陽、臨海、壽縣、鳳陽八城市代表,及擬加入中國明清城墻申遺項目的開封、正定、張家口(宣化)、長汀、肇慶、歙縣六城市代表和專家學者共同為申遺出謀劃策。時至今天,南京明城墻依然在申遺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申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動保護和利用,讓城墻成為這座城市歷史發展、文化傳承的物化見證。”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夏維中說,政府和市民為此做出的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正是一個城市深沉的文化自信、強韌的文化自覺的體現。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光明日報通訊員 孫好
聊城市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社會賽區復賽舉行
臺州市經信委組織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歷史 高舉旗幟 不辱使命”主題黨日活動
沅陵縣稅務局抓嚴抓實黨建工作
北湖區召開慶祝第34個教師節暨師德師風報告會
市五運會(成人類)籃球比賽收官監利縣破歷史奪冠
光明日報:南京明城墻 一座古城的文化自信
讓新芽盡快長成大樹
節后上班第一天 瀘州結婚離婚齊扎堆
全國人大代表、市長葉露中:推進六安綠色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
副鎮長李鑑輝調研“東裕”牌脆肉鯇 現代產業園建設情況
攜手共建“生態資興”
提醒經營企業!這些不誠信的事情不能做
中小學生助力國家衛生城市復審 牽起爸媽手,共創溫馨環境
市委宣講團到各單位宣講十九大精神
恩施市舉行城市管理執法局授牌暨換裝儀式
蘭州市公安局:丟了身份證 自助能辦理
福州市旅游質監所發布2018年中秋、國慶旅游出行提示
建始一癮君子販毒80余克 一審獲刑十五年
關于個人所得稅核定征收率的公告
周六氣溫重回3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