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14%降至2.75%的減貧“大考”
——上思縣實現整縣脫貧摘帽掃描
防城港新聞網記者 朱新華
立夏剛過,上思縣那琴鄉排柳村百馱屯的背后,漫山遍野的柳心紅香橙樹長勢喜人,枝頭上掛滿了青青的果實,預示著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站在排柳村紅香橙產業基地的最高點,村干部陸飛豹指著萬綠叢中的一幢兩層樓房說:“那就是百馱屯村民磨寶玉的家。他兩年前靠種紅香橙實現了脫貧致富,還蓋起了‘水果樓’。”
2014年,當時還是貧困戶的磨寶玉種下了10畝柳心紅香橙。在精準脫貧的政策支持下,磨寶玉獲得了5萬元小額信貸,又種了30畝柳心紅香橙,并從上思縣舉辦的免費技術培訓班上學到了專業種植知識。2016年,磨寶玉早期種下的10畝果樹中有500棵掛果,收入近3萬元。這筆收入加上危房改造補助的4.5萬元,磨寶玉建起了兩層的“水果樓”,一家四口告別了擠在一間小木屋的歷史。
上思縣是我市唯一的區定貧困縣。2015年底精準識別貧困戶貧困村時,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村32個,建檔立卡人口6681戶27774人,其中未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976戶16473人,全縣貧困發生率仍在8.14%。如何趕好這場“大考”,如何形成精準脫貧的“上思經驗”?對于上思縣來說,脫貧攻堅戰是一場硬仗。
兩年來,上思縣聚焦打造“脫貧攻堅先行區”目標,抓重點、破難點、創亮點,繡花功夫環環相扣,精準文章有血有肉。兩年來共統籌整合各類資金8.56億元投入脫貧攻堅,包括推進281條通屯硬化道路建成投入使用,283處農村飲水工程得到鞏固提升,2.5萬名學生獲得教育幫扶,3844戶完成農村危房改造。
2016年,上思縣減貧1261戶5386人,6個貧困村脫貧摘帽;2017年,上思縣減貧1407戶5962人,13個貧困村脫貧摘帽,全縣貧困發生率降至2.75%。在今年4月27日召開的全區2018年脫貧攻堅推進大會暨業務培訓會上,自治區正式向上思縣授予脫貧認定牌匾,實現整縣脫貧摘帽的階段性勝利。
“模式”+“責任制”
同頻共振實現幫扶全覆蓋
強有力的領導組織和科學的幫扶體系,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保障。兩年來,上思縣強化頂層設計,把幫扶網越織越密,創新幫扶模式,以“兩種模式”和“兩種責任制”織密結對幫扶網,舉全縣之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同頻共振實現了干部幫扶全覆蓋。
在縣級,堅持實行“2+5”模式:“2”指書記和縣長親自抓,“5”包括縣委、人大、政府、政協班子的5名處級領導各負其責具體抓。同時,全面落實精準脫貧結對幫扶責任制。
在包村上,實行“432”責任制,即:縣四家班子主要領導包4個村,縣委常委包3個村,其他處級領導包2個村,保證每個村都有一名處級領導聯系幫扶。此外,落實1個以上縣直(駐縣)機關、企事業單位作為幫扶單位。
在包戶上,實行“55543”責任制,即:縣處級領導、縣直單位班子領導、鄉鎮班子領導每人結對幫扶5名貧困戶,其他副科級干部每人結對幫扶4名貧困戶,一般干部職工每人結對幫扶3名貧困戶。全縣共安排2100多名干部職工結對幫扶,實現了干部幫扶全覆蓋。
在鄉鎮,實行“3+5”模式,即:鄉(鎮)書記、鄉(鎮)長、人大主席3名領導親自抓,并專門成立綜合協調、產業增收、危房改造和移民搬遷、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5個專責小組,實現縣、鄉(鎮)專責小組上下聯動。通過這樣的力量擺布,構建完整的脫貧支撐體系,凝聚起全縣脫貧攻堅合力。
“5+2”“3+1”
產業支點撬斷窮根
磨寶玉種下的30畝柳心紅香橙,只是排柳村紅香橙產業基地的一小部分。
據那琴鄉黨委書記李潔玲介紹,目前,紅香橙產業基地種植面積約1800畝,而排柳村全村的種植面積已超過3600畝,2017年掛果產量超過120萬公斤,產值超過600萬元,實現戶均收入達到1.8萬元。百馱屯共31戶村民,其中紅香橙種植戶數就有29戶。
“育主體、建基地、樹品牌,打造無公害農產品”,這是排柳村的產業發展思路。建立紅香橙種植基地后,排柳村組織成立了上思縣柳心紅群發專業合作社和上思縣那琴鄉排柳村村民合作社,搭建村“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黨群致富聯合體平臺,加強育種、種植、管理、銷售等服務環節,培育村后備干部、致富帶頭人、村級新型經營主體,實現采購、技術、管理、銷售相統一,推動產業扶貧。
除了發展柳心紅香橙產業,排柳村還因地制宜發展甘蔗、林木、水稻、香鴨、林下養雞、肉牛等產業。2015年,排柳村貧困發生率16.45%,2017年降至1.15%,實現了整村脫貧。
產業是造血細胞,是實現脫貧的牛鼻子,牽住這個牛鼻子,方能在脫貧攻堅中起到四兩破千斤之效。上思縣副縣長盧海清說,上思縣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托龍頭企業、電商企業及村民合作社,發展當地名特優產品,加快形成“5+2”特色產業,即甘蔗、香糯、肉牛、生豬、肉雞及松樹、香鴨產業,每個貧困村從中選定1-3個產業,發展形成本村的“3+1”特色產業。同時,每年投入1400多萬元專項資金,按照人均1000元給予未脫貧戶產業扶持,按照戶均1000元給予脫貧戶產業扶持。
目前,全縣有4330戶貧困戶有特色產業覆蓋,2734戶獲得扶貧小額信貸,特色產業綜合覆蓋貧困戶率超過90%,為脫貧致富注入了持續動力。
“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易地扶貧搬遷天地寬
據了解,上思縣易地扶貧搬遷江平安置點和南屏渠坤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均已竣工交付使用,有59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進新房,搬遷入住率達100%。
時隔半年,易地扶貧搬遷到縣城里來的寧豐媚依舊記得當時的情景。“國家的政策太好了,讓我有漂亮、寬敞的房子住,解決了我們一家生活最大的困難。”寧豐媚說,搬遷出來不久,上思縣緊接著在易地扶貧搬遷江平安置點舉辦了就業安置現場會,她現場就與上思縣萬發勞動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就業協議,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在那場就業安置現場會上,還有200余名搬遷群眾與企業簽訂了就業合同,300余名搬遷群眾與企業達成就業意向。
盧海清說,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系統工程,事關搬遷群眾的生活、生計等一系列問題。上思縣不當“甩手掌柜”,而是圍繞“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的目標,整合各方資源,為搬遷群眾拓寬增收致富渠道。
5月8日下午,在廣西壯傳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基地的生產車間內,數10名員工熟練地包著粽子。該公司負責人黃鳳艷說,壯傳粽子生產線已于今年4月竣工并投產,在招工培訓上以易地扶貧搬遷戶優先,以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目前,該生產車間已招聘并培訓100多名貧困群眾,每月可收入2500元以上。
為保證搬遷貧困戶可發展、能致富,上思縣加大對勞務輸出和就近擇業力度,2017年以來,對1000人次進行了培訓,舉辦3次專場就業招聘會。目前,上思縣已幫助500名以上搬遷貧困人口實現就業,90%搬遷戶每戶有1人以上就業,實現穩定脫貧。同時,上思縣正在大力推進安置點的“微雞舍”“微田園”建設,著手解決搬遷戶就近就業和菜籃子問題。
“久久為功,持續發力”
重整行裝再出發
“要清醒認識到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艱巨性、復雜性和緊迫性,堅決摒棄‘摘了帽,就可以松口氣、歇歇腳’和‘打好一仗就一勞永逸’的錯誤想法,始終繃緊脫貧攻堅這根弦,以趕考的勇氣、攻堅的銳氣、成事的底氣,持續用力推進脫貧攻堅。”上思縣委書記黎家迎說,雖然實現了整縣脫貧摘帽,但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只能算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我們要保持全縣脫貧政策不變、隊伍不散、干勁不松、力度不減,以久久為功的韌勁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重整行裝再出發,聚焦質量再發力。當前,上思縣的脫貧攻堅工作進入了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關鍵時期。在自治區授予脫貧認定牌匾后,該縣隨即召開2018年脫貧攻堅工作暨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年推進會,部署了下一階段工作。
據了解,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的要求,上思縣將集中精力突破重點難點問題,尤其注重抓好產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村集體經濟發展、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等4個方面工作。同時,聚焦反饋和存在問題抓好整改落實。
根據部署,上思縣將深入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推動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工作,加快推進縣級“5+2”級村級“3+1”優勢特色產業大發展,大力培育泛旅游產業集群。通過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發展,實現脫貧攻堅由“打贏”向“打好”轉變,走出一條具有上思特色的高質量脫貧之路。
上思縣因地制宜發展各色扶貧產業。圖為農戶正在放羊。(資料圖片)
慈利縣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夏季攻勢”四大攻堅行動
東莞市公路管理局公路養護所養護垃圾處理項目的中標、成交結果公告
我市全面開展2017年度民生工程績效考評工作
好書待客 閱讀不打烊
八旬老人善做豆什兒制曲很關鍵 曬制多攪拌
從8.14%降至2.75%的減貧“大考”
[青白江區]法律援助“三措施”為青少年成長保駕護航
加快建設區域性交通樞紐
薩爾圖區召開物業管理行業專題培訓會
南山區組織收聽收看全省第16號臺風防御工作視頻會議
我市各社區多樣形式慶重陽
9月1日起 在蘭港澳臺居民可申領居住證
建始縣景陽鎮首屆優質核桃評比舉行
綠色護欄回來了
有愛之城!雁城大爺頂烈日義務修補路面不留名
貴陽今年將持續發展全域旅游
姜堰區“六個提醒”確保全區危化品儲存經營企業安全度汛
在古代,男子敷粉簪花不等于沒有男子漢氣概
北京懷柔開建小微綠地3萬余平方米
恩施州進一步優化民企發展環境 要求部門限時辦結問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