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臨川區騰橋鎮、宜黃縣鳳岡鎮分別看到,有著牌坊中獨特品相的“六腳”牌坊——宜黃潭坊“大司馬”牌坊、臨川蘭溪曾家“父子兄弟叔侄同朝”牌坊均已按照修舊如舊的文物修復方式進行了修繕,引來了不少文物愛好者和游人的參觀。
牌坊是中華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牌坊的使用有嚴格的等級限制,是由各級官府乃至最高統治者來控制的一方行為。一般臣民只能建三間四柱七樓(即四只腳)。
六柱(腳)牌坊是一種破例,為牌坊類型中非常獨特、數量稀少罕見的一類,在中國主要見于江西,而江西多見于撫州。
宜黃縣鳳岡鎮潭坊村“大司馬”牌坊。
建于明朝萬歷二年(1574年)。大司馬牌坊位于村東,是明嘉靖朝為時任兵部尚書的譚綸所建,整座牌坊由六根青石為柱,用巨型青石扁拼成整座牌坊的屏面,每根石柱底部半米寬見方,高二十余米,重三萬余斤。牌坊正反兩面均有題字和各種雕花圖案,正中自上而下題字為:上層為直書“恩榮”二字,中層為“大司馬”三字。再下是橫匾:“嘉靖甲辰進士兵部尚書譚綸”。題字匾的周邊,嵌以多種圖案石扁,有文官武將,珍禽異獸,祥云瑞月,花草蟲魚等,十分珍貴。
臨川區騰橋鎮蘭溪曾家“父子兄弟叔侄同朝”牌坊。
建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牌坊由六根石柱建成,正中兩柱前后相嵌四只雄雌獅立座。牌坊第二層正中刻有“父子兄弟叔侄同朝”八個陰刻大字橫石匾,橫匾之上用麻石懸雕將官進宮圖,下為雙龍戲珠,周圍有各不相同人物、鳥獸、花卉及閣樓等圖案懸雕石刻。
樂安縣龔坊鎮同富村“科甲叢芳”牌坊。
于明隆慶三年(1569年)重修,在村口建榮恩牌坊,牌坊正南為“科甲叢芳”四字,牌坊后面三層橫書“簪纓接武”,牌坊為紀念村人黃昭。黃昭,號觀瀾,元至順年間進士,元末,朱元璋起兵,先授黃昭為將仕郎,后為安慶路錄事,升兵部員外郎,再升兵部尚書。
本報記者 潘四平
基金企業落戶東莞最高可一次性獲千萬元獎勵
紅星北路延伸段無公交市民出行難
“四送一服”雙千工程
市民政局開展脫貧攻堅專項督導
灤南縣老年文化大學正式開班
別具一格的“六腳”牌坊
“五種模式”創建扶貧車間實現就業扶貧新突破
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組織女職工參加2018黃河口“和·美”婦女文化匯活動
淮北市氣象臺2018年04月21日14時40分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
本月下旬 德陽站加開多趟動車
西安區加大特種設備安全檢查力度
全市人才工作述職評議會舉行
遼源人防完成省人防辦冬訓保障任務
2018年彭水春節假日旅游紅紅火火
安溪每年投入1000萬元專項經費 讓人才在茶鄉“五子登科”
見弟弟“奪走”母愛,6歲女童離家后迷路,十幾個派出所找媽媽
中央組織部干部教育局來銅督查
履職擔當 不辱使命爭做百姓貼心人
河北區招商推介會舉行
國網晉城供電公司開展風電并網工程驗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