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武漢印象·2017》正式出版。《武漢印象》系列叢書連續出版5年,本次主題緊扣2017年度武漢“二十件大事”,以諸多全新創作的攝影、散文、美術等文藝作品,反映去年武漢系列創新舉措、城市亮點和市民幸福生活。
據介紹,《武漢印象·2017》去年6月向社會征稿,武漢的創新發展和城市魅力,激起藝術家和市民飽滿的創作熱情,共收稿6000余件。除本地市民外,外地詩人、作家、書畫家、攝影愛好者也積極投稿,描繪他們眼中的“武漢印象”。
本次叢書共收錄346篇(幅)作品,全方位、多角度記錄了招商引資一號工程、長江新城、長江主軸、百萬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校友經濟、紅色引擎工程、四水共治、體育賽事“四馬奔騰”、世界級城市生態綠心等武漢年度大事、亮點。
“城軸心”成亮點
2017年,長江新城、長江主軸、世界級城市生態綠心成為刷屏關鍵詞,也是《武漢印象·2017》的亮點。
攝影卷主編賈連成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每年的武漢印象攝影作品,都離不開長江,今年的亮點則是運用長江主軸、長江新城這一全新的創作符號,佳作頻現。長江兩岸的高樓、燈光秀,也給創作者提供了很多靈感。他透露,截稿前夕,攝影師還在搶拍以全新面貌示人的東湖綠道二期。借助現代航拍技術,將東湖綠道二期拍出了全新氣勢,無人機在空中俯瞰捕捉的照片別開生面,又富有生活氣息。
美術卷副主編瞿忠謀告訴記者,長江主軸題材宏大,這次專門組織了專業畫家畫長江主軸,作品既有“文藝味”又有“史詩感”,充分展示了武漢氣度。
在7歲小朋友杜承遠的畫作《東湖綠道》中,碧水藍天下,東湖生態綠心、東湖綠道,成了他的騎行游樂園。
回漢留漢題材表現城市吸引力
2017年,百萬大學生留漢就業創業、百萬校友資智回漢、校友經濟等大事,激蕩著武漢創新活力和吸引力。這些年度熱事,借由畫筆、相機和文字,在《武漢印象·2017》中得到展現。
繪畫作品《聚武大力量,創武漢輝煌》,表現了來漢參加校友資智回漢專場活動的企業家雷軍、陳東升、孫宏斌;繪畫《夢開始的地方》,描繪了不同膚色的大學生,將武漢這座充滿創新活力的城市,當作夢想開始的地方。
散文卷收錄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學生王惠蓉的《似是山河故人來》,在文中,她講述了在武漢求學、生活的感受,表達對這座城市的熱愛:“這個見證青春的城市,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無法想象大學畢業后若離開武漢,這種懷念的情感將如何縈繞心間”。
“新市民”譚利華在《江城,名正言順接納了我》一文中寫道:從睡閣樓,到有了自己的房子,再到如今,我也成了房東,一路走來,我覺得我和江城的聯系越來越緊了,江城讓我在此扎根。
幸福宜居進入外地作家視野
市民的幸福生活和幸福感受,也滿滿洋溢在《武漢印象·2017》叢書中。
攝影卷留下了社區民警王文啟陪老人聊天,紅色物業志愿者真誠服務的暖心畫面;多幅反映東湖綠道騎行、武漢首屆水上馬拉松、漢馬的作品,定格了市民一張張笑臉。一些散文、書法作品描寫了濃郁的漢派生活,如熱干面、菜薹、蓮藕煨湯、武昌魚等。
武漢的幸福宜居,也進入外地作家的視野。散文卷一大特色是外地作家紛紛拿起手中的筆,描寫武漢市民在兩江四岸交匯、名景環繞之下的幸福生活。來自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鄧濤寫下《武漢,是我最惦念的城市》,長沙作家余海燕寫下游記《長江主軸之夜》,在他們的筆下,武漢千姿百態,靜美時,像一闕詞,當場景轉換到漢馬、水上馬拉松、武網公開賽時,又具有熱情、動感之美。
部署今年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牢記使命 接續奮進
貴州深入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加強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
市政務辦與浪潮集團有限公司舉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
九原區2018年公益電影放映進入黃金期
用詩歌的力量傳遞愛,用8年的堅守感恩心
《武漢印象·2017》正式出版
禪城區路內停車收費標準調整!9月1日起實施
106家門店領到農藥經營許可證
蔡厚淳蒞臨武寧縣上湯學校做師德師風講學
2018年8月15日停電信息
龍巖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行政劃撥公示2018-17
監管再出新規 貨幣基金T+0贖回提現最高1萬元
“伊利營養2020”中國小康牛奶公益行動項目落地安陽
“伊利營養2020”中國小康牛奶公益行動項目落地安陽
元月25日高速路況
迎江區:章洪海到南水回族社區等地開展“新春走基層”調研活動
新田縣國稅局:春節臨近 力促廉政
2017年民生工程簡報第6期
我市積極探索環衛等行業職工住房定向保障模式
【溫暖河南】少女離家出走之后
第123屆廣交會三期開幕 嘉興214家企業并驅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