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泰順縣司前畬族鎮左溪大橋北側,是峰門一期新村。這里的223幢“頂天立地”式建筑錯落有致,小區里衛生室、超市、活動室一應俱全,緊鄰新村的寬闊馬路,將村民的生活帶上“康莊大道”。
15年前的2003年,泰順頭號民生工程“下山脫貧”,就是從峰門鄉起步。而這個起步的依托則是司前鎮。司前除了帶動峰門,還將黃橋、竹里一并納入建制鎮的范圍,這就是當年創新移民模式的“一鎮帶三鄉”。在這次嘗試之后,泰順繼續實施跨區域移民,生態大搬遷移民等。走過15年“搬遷”路,泰順以“下得來、穩得住、富得起”為引領,至今已實現19053戶70049移民安置,約占全縣常住人口四分之一的農民實現“乾坤大挪移”。
如今,泰順又全力推進“三個1.5萬”生態搬遷平臺建設:再用3年時間,將生態敏感區、地質災害點、城鄉危舊房等合計4.5萬群眾遷移到安全區域集中安置,走出一條避災除險、下山脫貧、城鎮集聚、生態保護多贏的路子。
下得來——
拿最好的地塊給移民
2004年安置房一封頂,峰門村黨支部書記鄧敏良和其他222戶、800余位村民就迫不及待地搬了進來,成為泰順首批下山移民。如今15年過去,說起山上山下的生活,鄧敏良感慨“太多不同”,但歸而言之,是人均0.4分地、19畝山的原峰門鄉,百姓無可奈何才闖出一條下山路。“只有搬到山下去,才能實現安居樂業。”時任原峰門鄉黨委書記胡昌迎最大的愿望,就是讓鄉親們搬出去。
2002年,該鄉黨委提出“整鄉異地搬遷”的設想,這個想法與縣里的安排不謀而合,峰門、黃橋、竹里三鄉同時被納入司前畬族鎮全局規劃,作為全省首創的“一鎮帶三鄉”推進。
可在分配地基的時候,世代生活在山上的村民開始擔心“下山有沒有出路”,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他們將鄉村干部圍起來要求退款。經過鄧敏良和鄉干部們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最終在退掉數十戶之后,一期223戶還是湊齊了。
峰門鄉整鄉搬遷共分為三期,除了一期被政府“推著”下山,后來都是老百姓“追著”政府要下山。隨著泰順“一鎮帶三鄉”的順利實施,在司前畬族鎮濱江路、獅子崗一帶陸續建起9個搬遷集聚點,為1590戶5500多移民建起了山下的新家。如今,司前建成區常住人口達1.52萬人,城鎮化率達80%。
為順應農民進城落戶需求,2011年,泰順再度創新,把縣城作為農村宅基地置換的主平臺。在新城規劃面積達1.5平方公里、可容納1.5萬人口居住的“無區域生態移民功能區”。在設立相應門檻后,允許生態保護區等具備條件的農民,以宅基地置換的形式入住城關,使這股“下山潮”迎來了新高峰。
羅陽鎮鶴聯村林水洋自然村村民韋開波清楚記得,2013年8月一期搖號時的情景:“一期724套房,吸引了1300多人搖號。”他運氣不錯,第14個就搖到了。更讓他覺得幸運的是“趕上了好政策”:房價比市場價便宜一半以上,還能拿到老家宅基地拆除等各類補貼近20萬元,有了這筆錢首付25萬元后,公積金每月還款1525元。2016年5月20日,一家四口從大山深處搬進這套116平方米的三居室。
如今,“無區域生態移民功能區”一、二期已建成可供置換公寓房1290套,總用地120畝。通過置換,復耕農村宅基地270畝。而從2016年至今,該縣將“大拆大整”、災后重建、抗震抗臺、異地搬遷等工程有機整合,3年內推進羅陽無區域生態移民區、15個抗震安居小區、18個鄉鎮異地避災移民小區的“三個1.5萬”生態移民搬遷平臺建設,已有2.5萬群眾圓了“安居夢”。
穩得住——
提升搬遷群眾幸福感
從畬族風情園步行不到10分鐘,宛若童話樂園般的司前畬族鎮幼兒園讓人眼前一亮。
作為泰順首個按省一級標準打造的鄉鎮公辦幼兒園,9個教學班可容納幼兒270名,設有小劇院、閱覽室等多個功能室,戶外有塑膠跑道操場,并逐步形成“百語啟蒙·畬韻怡園”的辦園特色。2012年投用后,司前鎮以及峰門、黃橋、竹里三鄉的畬鄉娃,均可就近入讀“省一級”園。
生態搬遷的成效,不單單是下得來,該縣更堅持“穩得住”而致力于教育、就業、交通、就醫等事關民生項目的公共服務配套的不斷完善。距離“陽光家園”不遠處,是經營7年的羅陽迦勒鞋幫加工廠,每年光是工資就發出去100萬元左右。廠內80多名工人,基本上是家庭婦女?!霸诩议T口掙三千,也比在外面掙五千好?!彼{愛珍已經是廠里的熟練工,從6年前兒子上初中便開始在縣城租房。而在整個泰順城區、中心鎮,共有來料加工點1388個,實現9.7萬人在“家門口”就業。
在司前畬族鎮,浙江利眾竹木有限公司董事長嚴漢榮不僅將竹木生意做到了海外,還向下山群眾敞開了大門。通過免費提供就業技能培訓,讓他們下山可就業,增收有門路,現有員工達385人。當地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15年前的不足4010元,提高到16950元,實現了“翻兩番”。
為有效解決山區群眾看病難題,2003年至今,泰順僅縣級財政對醫療衛生支出6.55億元,完成縣人民醫院遷建工程、中醫院遷建工程等建設;計劃再投入2.07億元,推進縣婦幼保健院建設、三魁鎮中心衛生院改擴建等工程。實現百姓的就近就醫。
“隨著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在鎮上生活更方便了,補助政策更讓看病少花錢,讀書不花錢。”司前畬族鎮副鎮長林華說,“一鎮帶三鄉”不僅為司前帶來人氣,更帶來集聚發展“紅利”。去年,全鎮項目建設資金達3億,防洪堤工程、飲用水工程、垃圾中轉站等配套設施項目建設齊頭并進。而在泰順全縣,15年累計投入重點投資346億元,提升社會公共服務,切實解決下山群眾行路難、上學難、看病貴等問題。
富得起——
農戶下山產業上山
啟動下山移民的15年間,泰順生態搬遷帶動7萬農民遷往山下集聚安居,為生態騰挪出空間,實現4個行政村和317個自然村整村搬遷,35個自然村“自然”消亡。
“消亡”的村落,帶來的是“復興”的產業。為響應“農戶下山,產業上山”的發展思路,率先下山的一批村民將“富業”瞄準了身后的綠水青山,養蜂、蔬果、茶葉以及中草藥材等致富產業,讓逃離大山后的村民找到了奔小康的“靠山”。
峰門徐宅村的嚴立超,在山下的峰門二期小區“安家”后,將創業的目光投向村民留下的高山密林。從2009年成立百花蜜蜂專業合作社至今,已擁有養殖基地19個,蜜蜂5000多箱。尤其是在省科技特派員、浙江大學教授汪自強的幫助下,申請認證、建立品牌,讓嚴立超成了遠近聞名的“蜂王”,年收入翻了10多倍,還帶動300多戶低收入農戶增收。
而在距離徐宅村44公里外的羅陽鎮南院社區育秀垟村,靠種菜“種”出了名氣。當地塭垟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堂冰告訴記者,南院海拔在800米以上,過去以采石開礦為主業,自2012年以來家家戶戶都開始種植茭白,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產值1500多萬元。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移民下山,百丈人因修水庫往“山上走”。2001年,飛云湖村黨支部書記賴兆裕從庫區“羊大叔”改做“楊梅王”,所創立的興林茶果專業合作社包括了楊梅、茶葉、臍橙等四季水果?!鞍僬傻匦螝夂驐蠲烦墒斓迷?,只要勤快賺錢養家沒問題?!辟囌自Uf,有了縣移民辦的扶持鼓勵,如今庫周茶果面積達2000畝,村民中有八成都是果農。未來,他希望借助飛云湖生態旅游開發帶動采摘游。
以一個領頭人帶動全村,一個合作社帶動一批人,通過下山移民、分流安置走出大山困守,7萬山民的命運,也因下山而改變。據泰順縣委農辦(縣農業局、縣扶貧辦)主任、局長周德黎介紹,作為國家級生態縣和全省26個加快發展縣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縣低收入農戶仍有12260戶22871人。因此,新時代的脫貧攻堅,以安居為前提的生態搬遷仍是重點工作之一。接下來,泰順將同步推進以產業扶貧、來料加工、光伏小康、金融扶貧、教育扶貧、社會扶貧在內的“扶貧六法”,開展精準幫扶。
來源:溫州日報
記者:郭樂燕 報道組 陳祥磊 張春月
淮北市開展“世界水日”宣傳活動
“我市工業廢水處理情況”專題詢問23日舉行
元氏縣委書記鄭巍帶隊視察指導縣城建設
新審判大樓揭牌啟用 柳南法院完成整體搬遷
九江市委市政府召開老干部經濟形勢通報會
念好下山移民“九字訣” 泰順15年實現7萬人口下山集聚
端午節期間瀘州客運中心站共發送旅客近6萬人次
文春方主持召開經開區2018年第19次工委會議
船舶違規夜航 岳陽海事首次開罰單
截至8時 丘海大道海瑞橋底南北雙向積水30cm
我市共發送旅客375.5萬人次
宣城2017年度農產品加工企業20強名單出爐
王安龐與右玉縣領導干部座談
向著創新型國際海洋強市進發
樺南縣舉辦益農信息社信息員培訓班
市財政局(國資委)多舉措積極參與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先行先試 走在前列爭取為全國提供更多可以借鑒的嘉興樣板
老產業引入新技藝 薄意雕刻推動青田石雕煥發新活力
拾金不昧還失主 暖心傳遞正能量
四平市社會保險基金安全運營監督體系建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