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珊瑚爸爸”陪伴珊瑚30年數次歷險險喪命
“珊瑚爸爸”30年的執(zhí)著
守護海底的那片五彩斑斕
陳宏
冬日的三亞依舊溫暖,陽光鋪滿鳳凰島周邊的海面,波光粼粼。陳宏穿上笨重的潛水衣,頭向下一沉,整個人漸漸潛入海底。
“這里的珊瑚已經長成一片了。”從水底探出頭來,陳宏一臉喜悅,“前兩天放下去的珊瑚也活了,正在長。”
那一年,陳宏曾經冒著生命危險,在這里放下了第一株人工珊瑚礁體和一批珊瑚苗。如今,在藍色的海面下,最大的人工培育的珊瑚直徑已經達到70厘米以上。
這是陳宏30年的心血凝聚。作為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52歲的陳宏,一生的心血,已經換來海底的一片生機勃勃,換來珊瑚搖曳的斑斕色彩。
這是陳宏的最大愿望,這也是他心中一直的掛念,愿意一生守護蔚藍的大海。
□南國都市報記者賀立樊敖坤譚琦/文賀立樊/圖
陳宏(右)和同事將珊瑚苗固定在苗床上。
a
一份執(zhí)著
讓“海石花”開滿這片海
這是一條位于鳳凰島建筑平面之下的長廊,每當大潮時,海水會沒過這里。當年建設時留下的一個個盆口大的樁眼,會裝滿海水。陳宏把幾棵小珊瑚苗放在里面,這里成了一個微型的大海。
11月28日下午5點,第178號珊瑚苗床被投入鳳凰島海域。
“有了珊瑚,大海才能完整。”陳宏總是反復說著這句話。“珊瑚是魚兒的家,它們在這里產卵,以珊瑚表面的附著物為食,圍繞著珊瑚繁衍生息。”
最初,三亞灣近海區(qū)域密布珊瑚。“早年間,漁民們把珊瑚叫作‘海石花’,數量繁多,遍布海底,如同大海里的浪花,毫不起眼。”上世紀90年代,三亞灣沿岸的居民用珊瑚石灰造房子。隨著人為活動的頻繁,珊瑚數量逐漸減少。陳宏告訴自己,這片美麗的三亞灣,不能失去珊瑚的身影。他開始為三亞灣近海種植珊瑚,甚至差點付出生命的代價。
2011年6月8日是國際海洋日。這一年,陳宏要在鳳凰島海域投下第一株人工珊瑚礁體。作為海洋生物的根基,珊瑚在幼體時同樣需要根基。陳宏特地做了一個龐大的珊瑚支架,用繩子牽引著,準備載著珊瑚沉入水下。
站在船上,陳宏拉著牽引繩,身上的潛水設備讓他感到沉重。他脫下氧氣管,僅僅拉著牽引繩。“一二三,放!”陳宏松開繩子,看著珊瑚支架緩緩沉入水中。他還沒來得及仔細觀察,牽引繩悄悄纏住了他的大腿,又迅速纏上了他的脖子,將他一起帶入水中。
珊瑚支架的重量帶著陳宏急速下沉,危險時刻,陳宏掏出潛水刀,割斷繩子,終于浮出水面,他的脖子被勒出了紅印。
b
數次歷險
沉入水中差點就沒命了
大學畢業(yè)之后,陳宏來到了三亞,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三亞分所工作。那時,三亞分所設在鹿回頭附近海域,每天晚飯過后,陳宏走到海邊,總是能看到有人在售賣珊瑚石灰。
“當時對于珊瑚的保護還不健全,漁民們能靠珊瑚帶來收益,在當時看來是一件好事。”只是,年輕的陳宏想不明白,珊瑚能夠承受一次又一次無限制的開采嗎?
上世紀90年代,國內多地開始興建海洋館,其中包括了不少內陸城市。沒有一滴海水的城市如何養(yǎng)殖珊瑚?當時,國內并沒有相關的研究,帶著心中的疑惑,陳紅開始與珊瑚結緣。他對大海始終抱有美好的期待,可是,大海卻時常向他展示它的兇險。
“看不見珊瑚,如同盲人摸象。”游有亮牢記著陳宏對他說的話。在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這句話廣為流傳,它是陳宏以磨難換來的真諦。
1991年,陳宏第一次潛水觀察珊瑚。當時,沒有潛水教練在他身旁,那時的陳宏只能“試著做”。他背著氧氣罐跳進大海,剛潛到5米深,就禁不住“哇”的一聲,吐出一口鮮血,趕緊上岸。“當時以為是自己的身體有毛病,后來才知道,是肺部毛細血管突然承受水壓,導致破裂。”這是因為沒有潛水經驗,陳宏笑著說,“后來的情況就好了。”
可是,后來的經歷,卻一點兒也沒看出“好”。
2002年,隨同國家海洋局藻類研究項目,陳宏來到陵水。一天下午,陳宏和同伴完成潛水,走在齊腰深的近海區(qū)域,路過一個建在海邊的蝦塘,陳宏正想觀察海水變化,突然腳下踩了空,身上還綁著鉛塊的他,瞬間下沉兩米多深。
又是危急時刻!陳宏卻十分清醒,馬上解開鉛塊,這才浮上來。“不然人就沒有了”,陳宏說起這些險情,又是一笑。
為了摸清海底的珊瑚情況,陳宏一心撲在工作上,幾乎無暇顧及家里的事。妻子也曾有怨言:你為這個家做了什么?對此,陳宏也感到虧欠家人。
52歲的陳宏,很快就要面臨潛水項目的年齡限制,他不愿錯過珊瑚的身影。他執(zhí)著地研究珊瑚,培育珊瑚,也許并不是世人眼中所謂的“成功人士”,他卻建成了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里的同事都仿佛是一個個陳宏,不善言辭,只會用微笑緩解交流上的不暢。
“做這件事情很有意義。”同事游有亮曾經是一位漁民,由于打魚不在行,他總是捕不到魚,“別人在近海都能捕很多魚,可是這幾年,他們也很難捕到了。”游有亮覺得,他在幫助那些曾經比他優(yōu)秀的漁民,種植更多的珊瑚,能引來更多的魚,換來漁民的笑容。
這就是對“意義”最簡單的回答,也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的描繪。
放眼灑滿銀光的三亞灣,陳宏穿上了潛水服,他要檢查前段時間投下的珊瑚苗的生長情況。陳宏在水中沉浮了30年,對于海水的味道了然于心,就像他的目標,牢牢記在心里。
c
一個目標
培育百萬珊瑚
30年來,陳宏的腳步遍布海南的每一片海,海南島的周圍哪里有珊瑚,他都銘記在心。30年的奔走,歷盡艱辛,他和同事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在別人眼里,這是一份苦差事。對此,陳宏只是報以淡然一笑。“其實,我每天都樂在其中。就像農民種田,一天種一點,也就不覺得辛苦了。”
現在,陳宏已經在鳳凰島西側的海域培育了14萬株新生珊瑚,為鳳凰島的生態(tài)修復,以至于將其打造成珊瑚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陳宏還在三亞崖州區(qū)、陵水等海域建立起了中國最大的珊瑚培育和繁殖基地。
“農民的田在地里,漁民的田在海上,而我的田在海底。”陳宏笑著說,這片海底和大地一樣,總會回報辛勤付出的人。
如今,陳宏已經創(chuàng)造了國內繁殖且成活數量最多的珊瑚繁殖與移植的紀錄,建立起了中國最大的珊瑚科研與培育基地。與此同時,陳宏對珊瑚的科研填補了國際珊瑚研究的多項空白,達到世界領先的水平。
伴隨著這些成績,陳宏也為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要開展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珊瑚礁生態(tài)修復與新建“自然島礁”的研究工作,在2020年之前,開展并完成百萬珊瑚培育、國際珊瑚種質庫及珊瑚暗礁變干出礁等研究計劃。
更長遠的目標是,服務國家戰(zhàn)略,為解決全球珊瑚礁的生態(tài)危機做貢獻。
眼下,陳宏還想做一件事,“我們想建立三亞珊瑚國家公園,我們要讓人們找回記憶中的珊瑚,重建昔日珊瑚的榮光。”
曾經何時,三亞有著豐富的珊瑚資源,能夠與世界著名的珊瑚金三角菲律賓、印尼和馬來西亞相媲美。但是,近50年來,由于人類的頻繁活動,導致珊瑚銳減,榮光不再。
陳宏希望能讓三亞的海回到從前,讓海洋生態(tài)修復在三亞結出碩果。
“這并不是困難的事情。”坐在海邊,望著波光粼粼的海面,陳宏似乎在靜靜等待,等待珊瑚成長,等待海底長出那片的斑斕色彩。
過了許久,陳宏站了起來,“只要我們保護珊瑚,保護海洋環(huán)境,靜靜等待珊瑚成長,等待時間修復,真的不難。”看著這片海,水下的世界多么精彩,現在要做的,就是找回屬于它的美麗。
(南國都市報賀立樊敖坤譚琦)
沙塘灣街道45戶貧困戶喜分新房
5G商用進入沖刺階段 將加速傳統(tǒng)行業(yè)的數字化轉型
榕城區(qū)加強高層建筑在建工地消防安全檢查
威海市啟動第四次經濟普查
阜國土(掛)告字〔2018〕24號
三亞“珊瑚爸爸”陪伴珊瑚30年數次歷險險喪命
市民使用共享單車存在不文明現象
今年機動車檢測維修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水平考試開始網上報名
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加速邁向第一方陣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關于填報2017年上海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yè)重點企業(yè)統(tǒng)計數據的通知
網紅餐館開在江北一居民樓里 涉嫌無證經營被查
2月2日計劃停電通知
靖州縣對5家游泳經營場所進行安全檢查
市領導深入市直部門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
2017年度單項評分目標考核情況匯總
交警考核部門國慶長假期間投放4400余考試名額,你還等待什么?駕考學員福利來了
商南“四化五聯”筑牢城市“紅色堡壘”
一起多讀書 讀好書 好書大家讀 為市民提供更多“書店+咖啡+創(chuàng)業(yè)”的新空間
曹妃甸三農場:抓好人才工作助推農場高質量發(fā)展
七旬老人查出奪命的“定時炸彈”腹主動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