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樹、市花,是一個城市的名片,代表著城市的形象。今年七八月,我市開展了新一輪的市樹、市花評選活動。在市民投票環節,小葉榕獲得99329票,占所有市樹選票的49.9%;洋紫荊獲得134061票,占所有市花選票的68%。小葉榕、洋紫荊成為得票最多的市樹、市花候選品種。
市樹、市花的評選,向來得到市民的廣泛關注和參與。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市30年前第一次評選出來的市樹、市花:小葉榕與月季。
1988年月季當選市花
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物質生活日漸豐富,人們對城市綠化有了更多的要求,許多城市都掀起了評選市樹、市花的熱潮。
市樹、市花作為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不僅代表一個城市的園林景觀特色,而且顯示著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面貌。
1988年,經市民及專家評選,由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小葉榕、月季成為我市的第一任市樹、市花。
其中,月季是原產我國的一種花卉,是我國的十大名花之一,有著上千年的栽培歷史。品種多樣、花色艷麗、開花時間長,到了現在,月季也是居家植物、公園綠化的熱門品種。而小葉榕則是我市的代表性鄉土樹種,在我市市區、縣域有大量的小葉榕古樹,當選市樹是眾望所歸。
那時的柳州,因為工業發展陷入了酸雨困境,石山變成灰白色,中國十大名花之一的月季,用其妖嬈的身姿給市區綠化帶來了一抹斑斕而靚麗的色彩。
2010年杜鵑和三角梅當選市花
從1988年評選市樹、市花開始,我市掀起了綠化植樹美化城市的熱潮。“百萬人種百萬株樹”“家園綠美”“綠滿龍城”……當年的蠟燭山、馬鹿山、銀山等山體都不同程度患上“白頭”癥狀,在全體市民年復一年的植樹改造下,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行的環境整治下,酸雨消失無蹤,石山鋪滿植被,城市漸漸充滿了綠色。
而月季作為市花,也遇到了尷尬——柳州市區的氣候對月季來說,太熱了。
月季是溫帶花卉,在長江流域長勢良好。如果夏季太熱、冬季不夠冷、管護不夠精細,月季就會發生病害,并逐漸退化。根據市園林局專家回憶,當時月季在市區內的表現不好、植株退化嚴重、推廣困難。究其原因,一是月季品種容易變異,較長時間在同一地域種植生長,受土壤、廢氣的影響,色彩由鮮艷變淡、花朵由大變小;二是月季多數品種特別是優良品種的繁殖、栽培技術要求較高,在柳州難以抵抗夏季高溫天氣;三是月季的病蟲害較多,一旦受侵害,很難恢復生長。
因為月季在我市的表現確實不好,社會上重選市花的呼聲很高,2009年4月,市委、市政府正式要求市園林局重新評選市樹、市花。
市花的評選有幾個原則。首要條件是生態功能,要做到“適地適樹”,適應我市的氣候和環境條件,栽培容易,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二是注重景觀效果,有觀賞價值。市樹要常綠、樹姿優美、枝繁葉茂;市花要花大色艷、繁花似錦、觀賞期長。三是注重人文內涵。
2010年初,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并決定了新市樹、市花,分別是兄弟樹(柳樹和小葉榕)和姐妹花(杜鵑和三角梅)。
今年洋紫荊成為呼聲最高的候選市花
城市綠化生態對于生活其中的市民而言,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新鮮的、經過綠色植物凈化的空氣,干凈的街道,生機勃勃的色彩,休閑娛樂的場所……從1988年到2018年的30年,是柳州城市綠化飛速發展的30年。
30年前,柳州人想的是多種樹,改善生態環境;30年后,人們想的是怎么種樹才能讓城市變得更美麗。30年來,柳州城市建成區不斷擴大,空地都被綠色填滿,市委、市政府為了給市民送上“綠化大餐”,甚至把馬鹿山公園旁邊的兩塊商業用地打造成了寬闊的大草坪。不斷新建的街頭公園、街頭綠地點綴了市區;不斷擴大的公園面積給市民帶來更多新奇的休閑娛樂體驗;石山復綠,碧水與藍天常伴左右。柳州,已經變得不一樣。
從1988年到2010年,特別是2012年我市啟動“花園城市”建設以后,城市風貌、綠化獲得了極大發展,園林植物新種類不斷引進,品種不斷豐富,其中不乏生長特性優良、景觀優美、文化內涵豐富的好品種,這些植物品種中最令人驚喜的,就是洋紫荊。
在1988年的市花推薦中,洋紫荊也在名單中。但當時洋紫荊在我市并沒有大規模鋪開種植,只是在少部分地點有零星點綴,不成規模。洋紫荊僅進了“第一輪”推薦,在“第二輪”評選中就落敗了。
2009年底開始的市花改選投票,共收回10萬多張市民填寫的選票。市花方面,杜鵑排第一,得票4萬多張,占總票數的39.15%;三角梅排第三,得票1.2萬張,占總票數的11.32%;洋紫荊排第五,得票1.1萬張,占總票數的10.32%。隨后18位專家投票,杜鵑得12票,洋紫荊與三角梅各3票。對比洋紫荊,杜鵑和三角梅以是灌木、能盆栽等優點勝出。
2018年,“花園城市”2.0版進入收官之年,全市洋紫荊(宮粉羊蹄甲)的保有量達到27萬株,在我國這么多城市里也是“獨一份”。巨大的保有量、震撼的開花效果、獨特的景觀、越來越熱的關注度,洋紫荊已然成為柳州的“城市名片”,成為這個工業城市里獨特的“景觀名片”,成為30年來柳州人綠化植樹、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生態名片”。
常山“棉鞋阿姨”再送600余雙棉鞋
好消息!溫州快速公交B1、B2線將設“嬰兒車空間”
北海市農業局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張國清赴河北工業大學調研:發揮專業優勢 助力打造智能科技產業高地
華建集團獲7項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工業之城的“紫荊花之戀”
百余人士相聚學習書院 才藝表演祝福祖國生日
沈四小“融合教育”助力特殊兒童健康成長
國際商事法庭建設與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的發展學術研討會召開
15個“智囊團”同臺PK為“智慧嘉興”出謀劃策
增加課內外身體活動可提高數學閱讀技能 首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發布
關于天臺縣2011年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結果的通報
東麗區加強土地管理工作
大同李汪澗發現現代人類起源重要節點
含山縣城投公司組織華陽西路青崗河橋工程經濟技術評審
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建設要求
市統計局志愿者積極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又到荷紅蓮碧時 西湖首批荷花提前綻放
龍文:胡棟良調研洛濱村鄉村振興工作
2018年春運志愿者開始招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