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溱湖大道拐彎進小楊村村道,不料正遇上道口擴建施工,幾臺大型機械攔住了去路。不得已,記者一行掉頭,沿著田間小路來到小楊村村部。
對于這一“堵”,來小楊村蹲點調研的市農委副主任王桂寶卻異常興奮:“這是個好事情,這條進村通道建成后,小楊就真正與外界接軌了。”
歷史上,小楊村交通不便,溱湖大道的建成,讓小楊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大道上,車來車往,人流資金流信息流日夜穿梭,這一切,讓小楊人的心活了起來。去年,小楊村入選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莊,小楊人再也等不及了。在省、市、區各級支持下,村里加快了道路等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進村通道改擴建就是工程項目之一。
進入村部,辦公室門框上貼的是“橋頭鎮小楊村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建設現場指揮部”的標識;門內,四面墻上是建設工作網絡圖、任務表。透過這一切,你可以感受到,一個傳統農業村莊,正悄然發生著變化。
立足特色,家庭農場鋪陳田園風光
最初令小楊村走進眾人視線的,是家庭農場。小楊能夠入選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也因于此。這里有不一樣的田園,不一樣的風景。
小楊村所在的姜堰區橋頭鎮,在我市率先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全鎮97%耕地實現整體流轉,由140多個家庭農場負責經營,經營者大多為當地農民。在小楊,土地流轉達到了99%。
57歲的衛澤明,是小楊村的村委會主任。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家庭農場主。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村里不少人外出玩大船,田地嚴重拋荒,以致村里無法完成糧食征購任務。這種情況下,衛澤明和村里幾位干部開始種植拋荒田,并嘗試著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組建小農場,多的一百多畝,少的五六十畝。
2004年后,國家開始減免農業稅,農民種田有了積極性,衛澤明的農場面積也擴到200多畝。更讓人開心的是,借助扶持資金,小楊在田間造了幾條路,修建了多個橋梁和寬三四米的機耕道。硬件設施有了,村里趁機調整田塊,化零為整,同時流轉土地,鼓勵村民分片承包。就這樣,小楊村先后冒出了20個家庭農場。
在小楊村的田頭,你可以看到不少高高的“家庭農場”指示牌。上面寫的是家庭農場的名字。沿著指示牌方向看去,便是成片成片的大田,田園風光撲面而來。據說,在村部一棟二層樓上,極目遠眺,能看到隔壁鄉鎮淤溪。
家庭農場已成為小楊村的一個標志,2016年全國春季農業生產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會議在我市召開,橋頭家庭農場是參觀現場,與會人員看大田的地點便是小楊村村部旁的一座小橋上。
“在小楊村,種田已經成為很體面的職業。”衛澤明說,小楊村共有3602畝農田,由20位農場主流轉承包,這些農場主過去多在外打工,現在回家種田,年收入都在15萬元以上,還帶動不少村民共同致富。全村795戶人家,幾乎家家有人在農場“上班”,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60多歲的村民衛光前,妻子殘疾,自己又沒一技之長,原來只能靠打雜勉強維持家庭生活。前年,衛光前將家中的2畝地流轉給了家庭農場,他自己成了農場的一名工人,月薪2000多元,加上每畝田1000多元的租金,年收入近3萬元。手頭有錢了,去年夏,衛光前家購買了空調、冰箱,過起了城里人的生活。
衛澤明的鴨鳳家庭農場承包了240畝地,并購買了收割機、插秧機、播種機等大型農業機械。站在鴨鳳家庭農場指示牌下,衛澤明指著不遠處的智能泵房自豪地告訴記者,以后種田更方便了,排水灌溉可以通過手機控制,手指戳戳就能解決問題了。
小楊村黨支部書記王小軍介紹,該村總人口3176人,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進農場“上班”,去年人均收入2.8萬余元。20個家庭農場主每年向村集體上繳120多萬元,去年村集體收入達到467萬元。近幾年,小楊村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先后投入4000多萬元,改建村莊硬質道路11000多平方米,安裝路燈205盞,興建2000平方米停車場,綠化造林面積1970畝,建設多處健身活動場所。
服務聯盟,資源整合玩轉高效農業
耕地農場化、農民職業化、種田機械化,小楊的家庭農場風生水起。盡管如此,農場主們還是遇到一些問題,比如收割季節遇上連續陰雨,到手的糧食因無法烘干而受潮霉變。衛澤明建議,村里不妨建一個服務聯盟,集中解決單個家庭農場無法解決的問題。
2015年,借助農業項目資金,小楊村投資300多萬元,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小楊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包括烘干房、農業資料庫、農業機械庫等。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同時整合各個家庭農場的農業機械以及技術、資金、人力資源等,建立了為農服務、農機、植保、糧油產銷4個合作社,為31個家庭農場提供糧食烘干、農機作業、病蟲害統防統治、糧食訂單銷售等服務。服務聯盟統一協調作業,不單純為本村的農場服務,還輻射周邊。2016年夏收,遭遇連陰雨,聯盟的烘干設備派上了大用場,各個家庭農場收獲的幾十萬斤小麥基本達到國家收購標準,農場主們未遭受任何損失。
“自從村里有了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可以說,我們就是種的‘懶漢田’。”農場主仇國勤說,他的康順家庭農場種植面積500多畝,享受家庭農場服務聯盟提供的全程服務,年收入20多萬元,還吸引村里30多位村民到農場“上班”。“同樣是種糧食,家庭農場實現規模化經營、機械化作業,科學化管理,大大降低了成本。”仇國勤算了筆賬,以種水稻為例,病蟲害統防統治,施肥的效果也更好,一畝地僅這兩項,就能節省120元左右。聯盟內部,植保收割等服務價格都有很大優惠,僅收割成本每畝就能節省50元。
農場主王阿鳳更前衛,在服務聯盟幫助下,她用手機玩起了類似“滴滴打車”系統的“滴滴打機”。王阿鳳說,她家里有一臺“雷沃谷神”收割機,聯盟技術人員幫她加入山東濰坊的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客戶服務中心“滴滴打機”智能系統,為收割機裝上實時運行信息和數據分析的“金匣子”,不僅服務本地家庭農場,還可走出去服務掙外快。當然,她也可幫助其他農場主通過“滴滴打機”系統網約外地就近作業的收割機械,降低成本也贏得收割時間。
小楊家庭農場服務聯盟還引領農場主探索稻田養鴨、稻田養蝦、稻田養蟹等立體高效農業種養模式。衛澤明說,去年,他的農場拿出100多畝田嘗試“稻田養鴨”模式,從選鴨苗到飼養方法,聯盟技術人員跟蹤指導,鴨子吃蟲、鴨糞肥田,構建了“全程生態種田”模式,種出的大米天然環保,價格比普通大米翻了一倍以上。加上鴨子的銷售收入,每畝又增收150元。今年,他種植的286畝田全部采用這種高效生態種養模式。下一步,服務聯盟還會鼓勵大家辦米廠,生產注冊“鴨田”牌生態大米,有了品牌,村民們的收入會更高。
小楊家庭農場服務聯盟引發高層關注,以小楊家庭農場服務聯盟為代表的“兩個主體”培育模式,被認為是代表著中國農業未來發展方向之一。
農旅融合,田園牧歌催生“美麗經濟”
整齊的田間道路、連片的家庭農場,暮春的田野風光獨特。
“作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下一步,小楊村就是要更好地呈現田園意境,以田園牧歌催生‘美麗經濟’。”橋頭鎮黨委書記卞紅兵說。
由傳統農業向休閑產業轉變,小楊村大力推進農旅融合發展,致力讓土地成為充滿田園風光的農家樂、農民發家致富的“夢工廠”。以方方大田為背景,該村著力建設姜堰首家民宿風景園,規劃面積1020畝,集農家樂、種植、農事體驗、觀光休閑于一體。“溱湖小楊人家”已初具規模,灰墻黛瓦、枕河人家,原汁原味的農舍裝扮一新,呈現出濃郁的水鄉風韻。
今年春天,小楊村還建成了長達420米的櫻花大道,每天上百名都市游客慕名而來,穿越“櫻花隧道”,享受浪漫之旅。上海旅游達人李傳富拍了好多櫻花美圖發送微信朋友圈,引得不少親朋好友追問:“這是哪方仙境?”李傳富說,明天春天,他會帶著家人過來,在“小楊人家”住上幾天,吃農家飯、品農家菜、賞農家景、干農家活,享受鄉村獨有的風景,怡情養性,康養身心。
卞紅兵表示,傳統的農業觀光休閑就是吃個飯、摜個蛋、釣釣魚,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小楊村的民宿游結合人文、自然、生態資源和農林漁牧活動,提供鄉野生活的住宿場所,是一種深度體驗。
民宿項目建設過程中,小楊村沒有大拆大建,而是通過翻新改造,將區域內的農宅打造成特色鄉土居住區。目前,該項目已經騰出和翻新改造13戶農宅,第二批還會翻新改造42戶農宅。
改造好的農宅,令人耳目一新。原有的院墻被降低至不到一人高,站在開放式的院落里能看到周邊的綠樹、小河、水車、田野,鄉土趣味油然而生。農宅內部翻新升級為高檔客房,空調、電視、寬帶、衛生間、淋浴房等一應俱全。
60多歲的村民張桂林是首批騰房搬出去的村民,現在有空他就回老房看看,看到游客拿著手機在自家院子里拍攝美景,老張內心說不出的喜悅。張桂林說,自家老瓦房轉眼變成了“鄉村賓館”,周圍美景如畫,倍感自豪。遷居到安置區后,他也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村民王順生原在外打工,去年春返鄉承包200多畝水面養魚,第一年凈收入五六萬元。王順生說,他承包的水面位于民宿園內,隨著游客增多,他正策劃讓游客參與傳統捕魚體驗活動,增加自己的收入。
“民宿要想留住人,特色很重要。”卞紅兵介紹,為了讓游客充分體驗農家之樂,項目區規劃有稻田捕魚、田園采摘、主題農場、農事體驗等多樣化的娛樂互動項目,吸引都市人在這里寄托鄉愁、放飛自我,讓他們“來了就不想走,走了還想再來”。
鄉村,可以成就更多美好
對話人 泰州市農委主任 毛正球
泰州日報評論部主任、市首屆“名評論員”
王長中
小楊村是泰州市農委的掛鉤聯系村之一,市農委主任毛正球長期關注該村發展,并定期到該村蹲點調研。圍繞小楊村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本報記者王長中與毛正球展開了一番對話。
王長中:就村莊基礎條件而言,有許多村莊超過小楊村。小楊為什么首批就入選了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
毛正球:小楊村有自己的特色和魅力,最典型的就是家庭農場和服務聯盟。小楊的家庭農場已形成特色,田園風光在這里有很好的展示。
王長中:鄉村最美的、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田園意境。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幅優美的田園畫卷,至今傳誦。
毛正球:我們進行的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田園”本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關鍵詞。城市有城市的美,鄉村有鄉村的美。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不是把鄉村城市化,而是要彰顯鄉村之美。
王長中:以大田風光為背景,可以成就更多的美好。
毛正球:所以,對小楊而言,家庭農場只是一個開始。建立民宿風景園,是小楊村正在開辟的一條新路。
王長中:媒體上宣傳過這里的“小楊人家”,這里被譽為村民致富的“夢工廠”。
毛正球:它的建設理念值得關注,整個景區租用當地村民的住宅,保留了村莊的歷史肌理、空間形態,使得鄉村建筑、田園景觀、自然風光能夠協調共存。
王長中:這應該是富有地域特色的,能夠承載田園鄉愁。
毛正球: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這是一條農旅融合發展的路子。農旅融合,是通過嫁接旅游,實現傳統農業的華麗轉身,這方面不乏成功案例。小楊,也在充分彰顯其特色與優勢。
王長中:產業,是我們探討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過程中的一個永恒話題。
毛正球:農村之所以衰落,是因為青壯年的外流,村子里沒有特色產業便留不住人。產業是競爭力的體現,沒有產業支撐的特色田園鄉村,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王長中:當下,農業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產業?
毛正球:它不僅僅是傳統農業,更應該是現代農業、高效農業、精品農業、創意農業,最好是“接二連三”全產業鏈,小楊已具備了一些特質。
王長中:小楊的情況如何?
毛正球:小楊村共有3600多畝農田,由20位農場主流轉承包,全部實現了適度規模種植,解決了農村“誰來種田”的問題;村里成立了家庭農場服務聯盟,解決了農技良種推廣、品牌農業,乃至社會化服務等問題。有了這樣的發展模式,傳統農業就可以發展成為特色產業。有了“小楊人家”,鄉村旅游又有了新內涵。
王長中:小楊發展旅游業,前景如何?
毛正球:“小楊人家”是在鄉村民宿方面的新探索。鄉村振興,民宿是一條新路徑,它的指向是把人留住,這就契合了鄉村振興的核心問題,有利于解決鄉村空心化的問題。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枕水而居,這樣的民宿對都市人有著強烈的誘惑。這里還緊鄰溱湖,溱湖綠洲度假基地也小有名氣,這些都是小楊進一步發展的底氣。但是,資源如何實實在在轉化為財富,是小楊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王長中:看得出來,你對小楊很熟悉。現在的問題是,鄉村旅游不少地方都在搞,“似曾相識”的東西很多。在你看來,鄉村旅游是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必選項嗎?
毛正球:這些年來,一些地方依靠特有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致力于發展鄉村旅游,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應該說,我們期待更多的人“慧眼識珠”,在泰州大地形成一個又一個休閑觀光“盆景”。但是,從全國來看,鄉村游確實存在盲目跟風復制、形式內容趨于雷同的問題,這很可能成為鄉村民俗旅游之殤。
王長中:鄉村旅游出路何在?
毛正球:現在鄉村旅游已經到了要升級的階段了,鄉村游也可以很高端,吸引游客從走馬觀花式賞景,轉變為身心愉悅的度假,享受更有品質的“慢生活”。
王長中:能否說得具體一點?
毛正球:這方面,我個人的感覺是,到農村來,可以品嘗土生土長土特產、老鍋老灶老味道,體驗原汁原味原生態、農事農趣農家樂,回歸自然、親近自然、享受自然,達到放松身體、放寬心情、放飛心靈的目的。
王長中:這應該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所傳遞的意境吧。
毛正球:特色田園鄉村,就應該是充滿詩意、富有意境的,是田園牧歌式的。多來幾趟,你會有更多的感慨。
區領導調研學校大班額化解工作
臨海古城:家長出行不文明,學生考核受影響
市領導深入天津醫科大學調研 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
本周多雨水 難得的舒適涼爽天兒
防治中小學生欺凌 舉報電話郵箱公布
田園為底色繪就致富“夢工廠”
2017年臺州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8.3%
殘疾人證管理出新規 審批權下放各縣市區
秀嶼區:創新社會治理工作
泰安兩站新增開4趟旅客列車
一個吸毒者的自白:那一口毒品燒光了我的一切
讓無效“神藥”無所遁形
推動“一江兩岸”協調發展
我市“兩節”期間信訪穩定工作安排
天長高新技術企業已達75家
和縣文旅委:舉行文化協管員(文物保護員) 培訓會議
全市“河道警長制”工作現場會在射洪召開
仙游縣:出臺戶外廣告管理規定
梅縣區新民小學今秋將投入使用,新增學位1800個
廈門市“互聯網+”簡化商戶注冊登記 “放管服”推動商事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