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50多歲的徐海程站在地里,看著一粒粒綠豆快速“流”進收割機上的儲藏倉內,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收獲時節的田地里,伴隨著收割機的馬達聲,一陣陣綠豆的香味隨風飄散。“瞧著今年的收成,每畝收個二三百斤(綠豆)不成問題。”徐海程是臥龍區青華鎮楊官寺村人,他創辦的富源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試種了135畝綠豆。因為和市農科院簽有協議,合作社的綠豆從播種到收獲全程機械化作業。
“人工播種或收割,都得半個月,機械化省錢又省力。”徐海程說,無論是種子、播期,還是播種和收獲選用的機械,都由市農科院專家手把手指導。
我市曾經是重要的綠豆產區,種植面積一度達到全省的1/2。但由于人力成本上升、難以進行機械化生產等原因,綠豆種植面積逐年下滑。市農科院副研究員、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南陽綜合試驗站負責人朱旭認為,綠豆作為重要的秋糧作物,要保證種植面積,綠豆機械化生產亟待解決。
2008年底,市農科院開始承擔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相關試驗,探索綠豆的機械化生產,對傳統綠豆種植方式下不利于機收的環節加以改進。
市農科院累計引進全國各地綠豆優良品種56個,從中篩選出“中綠5號”、“蘇綠2號”等株型直立、結莢集中、抗旱耐脊、適宜機械化操作、適合南陽氣候特點的綠豆品種,在各縣市示范種植。徐海程的135畝綠豆就是農科院的示范田。
由于綠豆不像玉米、小麥、水稻那樣能夠大面積種植,農機廠商不太感興趣,朱旭團隊就聯合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對玉米精播機、聯合收割機等機械進行改造,合力研制綠豆播種機和收獲機。
“今天展示的機械分兩種收獲方式,聯合收割和分段收割。”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夏先飛博士介紹,聯合收割機是在仿照小麥收割機的基礎上研制的,每小時能收5畝綠豆,而且收割脫粒一體化。分段收割機則是先用機械割倒植株,晾曬一段時間,再通過機械撿拾脫粒。“兩種作業方式可適應不同的地塊,保證了綠豆收獲高效、低損和低含雜率。”
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相關負責人肯定了這套綠豆生產技術,認為全程機械化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同時良種良法與機械配套應用可有效促進綠豆增產、農民增收。
完美接力 “騎向未來3”武漢站活動
浠水縣異地用警嚴查交通違法行為
地鐵6號線西延開始空載試運行 計劃于年底開通
大熊貓國家公園形象標識征得作品566幅
郵儲銀行繁昌縣孫村支行積極推進ETC業務
市農業局:市農科院成功完成綠豆產業體系試驗 綠豆全程機械化生產成為現實
盧氏縣東城學校組織全體師生觀看《開學第一課》
中國石油日照分公司: 微信客戶群助力鎖客增量
網絡媒體新聞作品著作權糾紛案
海山觀察丨“美麗升級”助推鄉村振興
莒縣:全國人大代表宣講全國“兩會”精神
聚焦水環境治理,國家自然資源部來南湖新區實地調研!
烏當區舉行大數據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招商推介會
工會春風暖人心雷鋒精神代代傳--雙龍社區聯合工會開展學雷鋒活動
天然氣“省道”支線向南推進 溫州南部縣市用能將迎新“氣”機
運河局確保庫區灌區安全
交行:優質服務暖人心
文明城市創建必須堅持建管并重
市婦幼保健院開展“迎新”活動
關于做好證明事項清理工作的通知